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參考圖)
融州縣令王玄策,如字所見,他是一個縣令,但是在貞觀十五年,他接到一項重要任命,那就是作為大唐朝廷的外交副使,出使天竺國。
天竺,就是古代的印度。
這天竺啊,當時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中天竺,東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
東西南北四個天竺國比較弱小,幾乎可以視為不存在,而中天竺一家獨大,中天竺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戒日王朝。
王玄策要去的,就是這個戒日王朝。
時值大唐國力強盛之際,四海拜服,八方來朝,一路上倒是沒有什么危險,主要就是時間比較長,王玄策一來一回,走了四十四個月。
護送任務完成之后,王玄策有了外交方面的經驗,于是在貞觀二十一年,他再次被派往中天竺,這回級別更高,不是副使了,而是正使。
其實已經去過一回了,那么一回生來二回熟,想來應該也沒有什么問題,而且中天竺的國王尸羅逸多對唐朝的態度非常友好,甚至是十分仰慕。
玄奘我們都知道,王玄策第一次出使中天竺的多年前,玄奘就先到了中天竺了。
尸羅逸多對精通佛法,極富個人魅力的玄奘非常喜歡,倆人處的相當不錯。
尸羅逸多給玄奘講佛法,玄奘則給尸羅逸多講述大唐。
大唐的風土人情啊,大唐的強大啊,大唐的皇帝唐太宗啊,音樂文化藝術啊,玄奘都講了不老少。
尸羅逸多這個國君,他有個綽號,叫做戒日王,這位仁兄,很厲害,他可以說是印度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君王,是個雄主,同時在印度古典文化這一塊,尸羅逸多也很有研究。
您看就這么個人,玄奘越跟他聊大唐,他越好奇,越聊他越感興趣,他聽玄奘說,遙遠的大唐,統治者太宗皇帝,是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且還有藝術細胞,尸羅逸多一聽,哎呦我去,這不和我一樣么,而且比我還厲害呢,于是尸羅逸多立刻就生出了朝拜之心。
所以,尸羅逸多派出使者,千里迢迢,千辛萬苦,帶著豐厚的禮品,終于踏上東土,來到長安,拜見了太宗皇帝。
(尸羅逸多 塑像)
大唐,那是禮儀之邦,來而不往非禮也,所以朝廷不僅對中天竺的來使好吃好喝好伺候,還敬送了不少奇珍異寶,讓使者走的時候帶回去,并且為了保護使者的安全,朝廷還派人一路護送,那說是護衛隊,其實也就是大唐要派使者,再跟著中天竺的使者到那邊看一看,相互都有個接觸,而這支兼訪問和護衛功能的大唐使團里,王玄策就被選為了副使。
那么我們就明白了,王玄策之前已經去過一回了,見過尸羅逸多了,兩方相處的非常好,尸羅逸多為了歡迎大唐使團,那是“邑以縱觀,焚香夾道”,可以說不僅態度好,而且尸羅逸多完全是把自己放到了藩屬的位置上。
那這次訪問其實就屬于是例行訪問了,而且是上國訪問下邦。
一開始一切都很順利,只是馬上要抵達中天竺的都城曲女城(這個地方在今天的印度國北方邦卡瑙季縣),馬上就要見到尸羅逸多的時候,王玄策帶領的大唐使團突然遭到了一支中天竺軍隊的攻擊。
這支軍隊,見到大唐使團,那是二話不說,直接開打,使團沒有準備,死傷慘重,除了正使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僥幸逃脫之外全部被殺,甚至就連本來要送給尸羅逸多的禮品,也都被搶走了。
王玄策一開始還挺納悶,尋思這處的好好的,你們都臣服大唐了,怎么突然翻臉不認人,忤逆動兵呢?
后來王玄策一了解才知道,原來使團從長安剛出發的時候,尸羅逸多就駕崩了,死了。
尸羅逸多一死,中天竺立刻大亂,統一格局不復存在,轉而開始四分五裂,分崩離析,中天竺里有個叫做阿羅那順的叛臣趁機篡位自立了。
中天竺的君位如何交替,那屬于是人家內政,王玄策管不著,但是問題是,阿羅那順成為中天竺的國王,最起碼是要派人叫大唐朝廷請封,得到太宗皇帝的認證才行吧?
你擅自登基也就算了,你還敢派人襲擊大唐使團,你這也太囂張,太過分了。
王玄策決定,一定要狠狠的教訓一下這個狂妄無道的阿羅那順。
但是,在教訓阿羅那順之前,王玄策必須先解決一下自己的困境,因為他和蔣師仁沒跑多遠,就被中天竺的軍隊追上,當即逮捕,投入了監獄。
(大唐正使 王玄策)
這被關起來了,而且生命時刻受到威脅,那你出不去,或是被害死,一切就都是空談。
好在,阿羅那順壓根就沒瞧得起這支大唐使團中的兩個小領導,所以對關押他們的監獄,沒有派多少人手,防范也非常的稀松,而王玄策和蔣師仁抓住機會,有天晚上夜黑風高,他倆就越獄逃走了。
茫茫黑夜中,王玄策望著身后的曲女城,臉上充滿了不甘和落寞。
我們可以理解王玄策憤怒的心情,但是我們很難能想到,孤身二人的王玄策,他有什么辦法能收拾阿羅那順。
正常來說,有三種辦法。
第一種,那就是返回大唐,把事情稟告朝廷,然后讓朝廷出兵討伐阿羅那順。
這種辦法最為穩妥,但是王玄策并不樂意,因為他覺得就這么未建寸功,灰頭土臉的回去,丟人現眼,以后自己在官場還怎么混?
所以王玄策說,我不回去。
第二種,專諸刺王僚,荊軻刺秦王,秘密潛入曲女城,趁其不備,突然一擊,直接以小博大,把阿羅那順給刺殺掉。
這也是個辦法,性價比高,可是問題是,先不說能不能潛入進去,進去了有沒有機會刺殺阿羅那順,主要這個辦法有去無回,無論成功失敗,自己都得交待。
所以王玄策說,死可以,但是不能死的如此沒有價值。
那么,最后一個辦法,就是就近借兵,組織起一支軍隊,對阿羅那順發動戰爭。
所以,就在公元647年的某一天,兩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乞丐模樣的大唐官員,突然出現在了吐蕃國境內,并且要求吐蕃國王提供一支軍隊給自己。
這倆人,正是剛剛翻越過喜馬拉雅山的王玄策和蔣師仁。
想一下,大唐雖然強大,可畢竟是在千里之外,眼下兩個流浪漢一般的大唐官員來此,張嘴就要借兵,聽起來非常的不現實。
但是您別說,倆人還真就借到了,而且就憑王玄策的一句話:
人從大唐來,兵是大唐借。
(畫中的吐蕃使者,正在向大唐求親)
當時的吐蕃國王,是松贊干布,此前他才剛剛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唐朝和吐蕃和親,關系老好了,于情于理,松贊干布也沒有拒絕的理由,所以吐蕃慷慨解囊,左右籌措,借給了王玄策一支軍隊。
這支軍隊,總人數在八千人左右。
這八千人,有一千人是吐蕃兵,七千人是泥婆羅兵,泥婆羅,在今天的尼泊爾那一塊,當時屬于是吐蕃下邊的屬國。
八千多人的軍隊,那人數不算少了,可是在中天竺面前,在一個國家面前,似乎還是不夠看,但是就是靠這八千人,王玄策締造了一場軍事史上的奇跡。
帶兵再翻越喜馬拉雅山,王玄策用三天時間突破了中天竺的防線,打得中天竺的軍隊大敗,被王玄策在交戰中斬殺三千人,又被王玄策放水淹死一萬人。
阿羅那順一看大事不妙,趕緊逃跑,但是他也沒有說一跑了之,他還很不服,他逃竄到了東天竺國,然后在東天竺國糾集殘部,還弄來很多戰象,要和王玄策做殊死一搏,結果王玄策使用火攻之術,大象畏火,看到王玄策放火,那是掉頭就跑,反而把阿羅那順自己的軍隊陣型給沖散了,戰敗之際,阿羅那順也被俘虜,中天竺國就此滅亡。
因為阿羅那順逃到了東天竺國嘛,東天竺國一看事情鬧大了,怕王玄策順道再把東天竺國滅了,于是東天竺國國王尸鳩摩趕緊敬送王玄策三萬頭牛馬,以及大量珍寶,王玄策這才押著阿羅那順離去。
(兵敗被俘 阿羅那順)
往回走的路上,王玄策接著掃清阿羅那順的殘余勢力,俘虜其部眾一萬人,繳獲牲畜三萬頭,并攻下城池五百座,王玄策一看這回是差不多了,于是帶著數不清的戰利品,以及阿羅那順,返回了長安。
至于天竺各國,以前或許還有不臣之心,可是經過王玄策這么一鬧,誰還敢不服啊,紛紛上表稱臣,遣使入貢。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王玄策簡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簡直是奇跡締造者,但其實,正值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國基本就沒拿天竺國當盤菜,當時大唐呢,很多邊將都在建功立業,王玄策的功績,反而并不被朝廷重視,甚至于在這之后史料里有關于他的記載都沒有了。
今觀其人,生歿不顯,所從來兮渺渺,所終往兮茫茫。
恍若太虛一羽,惟寄此命,渾如幽壑孤星,獨耀斯行。
當年一個縣令為什么會被選拔為外交使節,沒記載,王玄策的家世,祖上幾代,沒記載,生年沒記載,卒年也沒記載,此人匆匆出現,匆匆到此,仿佛就是為了這一次的使命而存在...
參考資料: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九》、《法苑珠林·卷十六》
霍巍.王玄策與唐代佛教美術中的“佛足跡圖”.世界宗教研究,2020
胡曉兵.唐朝入蕃副使論略.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