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臺灣電視節目"魯習芳辣晚報"上,一位銀發老將拋出一個勁爆觀點:如果兩岸真打起來,戰場應該設在福建,而不是臺灣島內。
這番言論一出,立刻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說這話的人可不是普通人,而是臺灣空軍退役副司令張延廷,一位曾經駕駛戰機飛抵大陸沿海執行偵察任務的老飛行員,后來還搖身一變成了臺灣清華大學的教授。
這位軍界"硬派人物"認真分析說,臺灣島上樓多人密,一旦開戰,島內基礎設施將毀于一旦,經濟倒退幾十年。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制人,用臺軍的導彈和戰機直接打擊福建的軍事基地,把戰火"引出去"。
對張延廷的這種說法,有人拍手叫好,說這才是"真正的抗中保臺";也有人眉頭緊鎖,質疑這種想法是否脫離現實,是不是在拿臺灣民眾的安全開玩笑。
關鍵問題來了:這套"福建主戰場論"到底是軍事奇才的戰略遠見,還是政治投機的危險表演?臺軍真有能力在福建打一場勝仗嗎?這種言論對本就緊張的兩岸關系會產生什么影響?
張延廷是何許人?
1960年4月19日生于臺南的張延廷,祖籍山東青島,從小就對藍天懷有憧憬。1982年,他從臺灣空軍官校畢業后,被分配到了臺軍F-5E戰斗機部隊,當了一名飛行員。
他的軍旅經歷堪稱傳奇。
冷戰年代,他曾多次攔截闖入所謂"臺灣領空"的蘇聯轟炸機、運輸機甚至導彈驅逐艦。后來,他調到了12隊,改飛F-104偵察機,成為了臺軍中少數能飛到大陸沿海偵察的飛行員之一。
據報道,他曾十余次飛到大陸沿海執行偵察任務,偵察解放軍的機場、雷達站、港口等軍事設施,最遠北至浙江溫州機場,南至廣東澄海機場,東至釣魚臺。
這段經歷讓他對兩岸軍事態勢有了第一手的認識。
張延廷不僅是個飛行員,還是個"學霸"。
他在服役期間,還抽空在臺灣"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系研究所獲得了法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成為了臺灣首位在現役時就具有正教授資格的空軍將領——這點確實不容小覷。
隨著軍銜的提升,張延廷的職務也水漲船高。
他歷任臺灣空軍司令部政戰主任、參謀本部情報參謀次長、空軍官校校長、空軍航院校長等職。
2015年,他晉升中將,任臺灣空軍副司令,直到2020年5月1日退役。
退役時,他已經是臺灣空軍中最后一名曾飛進大陸偵察的飛行員,某種意義上代表著"臺灣空軍一個世代的交棒"。
退役后的張延廷可沒閑著。
他成了國立清華大學沈崇誨榮譽講座教授、國立政治大學TCSS顧問、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顧問,還擔任了中國國民黨臺北市黨部副主委。
他的研究領域從早年的政治思想與政治哲學,轉向了政策評估與國際政治。2024年初,他甚至開設了YouTube頻道"張延廷將軍",開始分享時事評論。
從軍事學者角度看,張延廷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他的論文包括《近期中共在我海域軍演狀況研析》、《中俄2021海上聯合軍演的政治意涵》等,涉獵范圍相當廣泛,顯示出他對軍事和國際關系的持續關注。
然而,這位退役將領最廣為人知的,卻是他在電視節目中的一系列言論,尤其是2022年6月16日在"魯習芳辣晚報"節目中提出的"福建主戰場論"。
這一言論迅速在島內引發爭議,支持者視之為避免臺灣遭受戰火摧殘的妙計,反對者則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甚至可能將臺灣推向危險境地。
至于張延廷的政治立場,則頗為復雜。
他雖然是國民黨成員,擔任臺北市黨部副主委,但他的言論有時似乎更接近"臺獨"立場。
早期,他的言論較為溫和,強調"維持兩岸穩定",提倡"軍事自主與溝通并重"。
之后,隨著島內政治生態的變化,他的立場開始右傾化,言論也愈發激烈。
有評論指出,張延廷逐漸將純粹的"軍事專業分析"變成了"政治煽動工具",他巧妙地把專業軍事術語和民粹化表達混搭在一起,打造出一種特殊的"戰略煽動混合體"——聽起來專業,實則是在挑動情緒。
基于此,大家就能很好理解他為什么會提出“福建主戰場論”了。
張延廷為啥提出"福建主戰場論"?
眾所周知,臺灣是個面積只有3.6萬平方公里的小島,比云南省一個普通地級市還小。但經過幾十年發展,島內樓高人稠,到處是現代化建筑和高科技企業,臺積電、鴻海這些科技巨頭的工廠更是遍布各地。
因此,一旦兩岸發生武裝沖突,臺灣本島很可能變成一片廢墟。島小人多,幾乎沒有縱深可言,一旦成為戰場,損失將難以估量。
臺灣幾十年來的經濟成就、高樓大廈、精密工廠,不用幾輪火箭炮就能夷為平地。
再說臺灣經濟高度城市化,隨便炸幾輪,幾十年積累的財富也會灰飛煙滅。因此張延廷主張把戰火引到對岸福建去。
他的設想很簡單:兩岸一旦有事,臺軍就該主動出擊,用導彈和戰機打擊福建的軍事設施,包括機場、港口、雷達站等。
他的理由是,福建離臺灣最近,海峽最窄處不過130公里,解放軍如果要攻打臺灣,肯定會在福建集結兵力,所以臺軍應該先下手為強,用"雄風"導彈等武器摧毀福建的軍事基礎設施,拖延解放軍的進攻步伐。
張延廷還特別指出,臺軍應該派遣F-16戰機掛載"雄風"導彈,集中火力攻擊福建地區的關鍵目標。同時,臺海軍的艦艇也應全面出動,在臺灣海峽組成密集火力網,切斷解放軍的后勤補給。
張延廷的計劃乍聽起來像是"禍水東引 ",實際上卻是在打一場必輸的賭局。為啥這么說?
臺軍有能力在福建打贏嗎?
先看看臺軍家底。
截至2022年,臺軍主力戰機是美國制造的F-16,總數約140架,其中部分已經升級到V型,性能有所提升。此外還有幻影2000、F-5E等戰機,總計約400架左右。
這些戰機中,有不少已經服役幾十年,老化嚴重。
再說導彈,臺軍有"雄風"系列導彈,射程最遠的"雄風-2E"巡航導彈約600公里,能覆蓋福建大部分地區,但數量相當有限。
此外,臺軍還有"天弓"防空導彈和少量美制"愛國者"導彈,但主要是防御型武器。
如果用這些裝備進攻福建,會有多大勝算?很難說。
首先,福建軍區不是吃素的,有完整的防空體系,包括地空導彈、雷達站和戰斗機,臺軍的F-16想跨海打擊,得先過這道關。
其次,臺軍的導彈數量有限,就算能打過去,也很難對解放軍造成致命打擊。
再看海軍方面,臺軍現有艦艇包括幾艘"基德"級驅逐艦、"成功"級護衛艦和"康定"級護衛艦等,總數約30余艘主戰艦艇。
這些艦艇中,不少已經服役20年以上,性能遠遠跟不上時代。
而解放軍海軍近年來發展迅猛,已有兩艘航母服役,055型驅逐艦更被稱為"航母殺手",火力和防空能力遠超臺軍艦艇。
單從軍力對比看,臺軍想在福建"唱主角",難度不小。即便臺軍能發動突襲,解放軍也必定會迅速反擊。那時,戰火不僅不會被"引出去",反而會更猛烈地燒回臺灣島內。
這還沒算上解放軍的導彈優勢。
解放軍擁有東風-21D、東風-26等超遠程導彈,射程足以覆蓋整個臺灣地區,而且精度極高。
這些導彈能夠對臺灣的軍事設施、指揮中心甚至經濟中樞進行精確打擊。
一旦臺軍對福建發動襲擊,解放軍完全可以用這些導彈進行報復性打擊,臺灣本島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局面。
況且,解放軍的空軍實力也不容小覷。
殲-20隱形戰機已成規模服役,技術性能與美國F-22、F-35相當。還有殲-16、殲-11B等先進戰機,數量遠超臺軍。
在這種情況下,臺軍的F-16想要在福建上空獲得空中優勢,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解放軍的電子戰能力近年來大幅提升。
衛星監視、雷達干擾、通信截斷等手段很可能會讓臺軍的作戰指揮系統癱瘓。現代戰爭是信息化戰爭,沒有有效的指揮通信系統,再先進的武器也難以發揮作用。
更重要的是,張延廷似乎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戰爭不是單純的軍事對抗,還涉及政治、經濟、外交等多個維度。
臺灣對福建發動攻擊,在國際上將被視為挑釁者和麻煩制造者,難以獲得國際社會支持。即使美國和日本也很難公開支持這種行為,因為這明顯違背了國際關系準則。
所以,從軍事角度分析,張延廷的"福建主戰場論"更像是紙上談兵。
聽起來挺唬人,真干起來,怕是搬石頭砸自己腳。這種言論能引發關注,但實際操作性卻極為有限。
"福建主戰場論"背后有什么政治考量?
既然如此,在軍事上明顯站不住腳的"福建主戰場論",為何還要被拋出來?
這里面的政治意圖相當耐人尋味。
首先,這類言論迎合了臺灣島內某些政治勢力的需求。
臺灣正面臨2024年選舉周期,島內政治氛圍日趨緊張。軍事安全議題往往是選舉中的熱點,誰能在這方面展現出強硬立場、提出"創新"觀點,誰就可能獲得更多關注。
張延廷的言論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讓民眾產生一種"我們有應對方案"的錯覺。
其次,這種"主動出擊"的言論,在某種程度上也符合當時所謂"抗中保臺"的政治氛圍。
它給人一種錯覺:臺灣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有能力反擊的"猛虎"。這類言論雖然脫離現實,但對塑造某種政治形象卻相當有效。
再者,張延廷的言論迎合了部分臺灣民眾的心理需求——希望戰爭發生在別處,而非自己家園。
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家園變成戰場,張延廷提出把戰場轉移到福建的說法,正好迎合了這種心理。但問題是,戰爭不是你想打到哪就打到哪的游戲,尤其在雙方軍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
因此,即使在臺灣島內,也有不少軍事專家對張延廷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比如,有臺灣軍事專家指出,臺軍在空中和海上力量都遠遜于解放軍,貿然對福建發動攻擊,無異于自取滅亡。
還有專家表示,把戰場轉移到福建只是一廂情愿的想法,戰爭一旦爆發,臺灣本島必然成為主要戰場,這是地理和軍事力量決定的結果,任何人都無法改變。
這些批評聲音表明,臺灣還是有不少明智之士的。
兩岸關系會因這樣的言論惡化嗎?
站在大陸立場看,張延廷的言論絕非善意之舉。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大陸方面的底線。任何分裂國家、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言行,都會受到堅決反對。
如果臺灣真要對福建發動攻擊,大陸必然會毫不猶豫地予以反擊。
官方早已表明,和平統一是首選,但武力統一的選項從未排除。張延廷的"福建主戰場論"只會刺激兩岸關系緊張,增加臺海沖突風險。
更要命的是,這種言論會對兩岸民間交流造成負面影響。
近年來,雖然官方關系趨冷,但兩岸民間交流、經濟往來依然存在。張延廷的言論無疑會加劇兩岸民眾的心理隔閡,不利于兩岸關系長遠發展。
從國際關系角度看,張延廷寄希望于美國和日本的支援,認為臺海爆發沖突時美日會出手相助。但現實是,美國一直奉行"戰略模糊"政策,從未明確承諾會派兵協防臺灣。
日本的態度更加謹慎,雖然近年來對臺灣問題發聲增多,但能否真正為臺灣與中國大陸開戰卻是另一回事。
日本自身的軍事力量有限,主要依靠美日安保條約獲得安全保障。
一旦臺海爆發沖突,日本是否會冒著與中國全面對抗的風險介入,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
張延廷的"福建主戰場論",表面看是軍事策略,實則違背了基本軍事常識和政治現實。
他作為一名退役將領,對兩岸軍力對比應有清醒認識,卻拋出如此不切實際的言論,難免讓人懷疑其動機。
咱們得認清一個事實:臺灣島軍事拱衛能力有限,一旦挑起戰端,必將引火燒身,得不償失。
張延廷的言論雖然一時吸引眼球,但經不起推敲,甚至可能誤導臺灣民眾,給他們制造虛假安全感,這對臺灣民眾并無好處。
退一萬步講,就算臺軍真按張延廷說的去做,又能堅持多久?解放軍的反應會是什么?后果不堪設想。
這不是打游戲,失敗了可以重來;這是關系到兩岸同胞生命財產的嚴肅問題。張延廷作為前軍人,本應對戰爭有敬畏之心,而不是在電視節目上輕率地談論戰爭策略。
歷史終將證明,和平統一才是兩岸關系的最終歸宿。
那些鼓吹對抗、挑起戰端的言論,注定會被時間洪流所淹沒。
聰明的臺灣人應該看清這一點,而不是被某些政客和所謂"軍事專家"牽著鼻子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