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金融界,廣發銀行一直有著“信用卡之王”的美譽。很多人的第一張信用卡都是廣發,因為有卡友會告訴你,廣發的玩法多,廣發的權益好。當然,也有人會告訴你,那些都是時代的眼淚了。
日前,廣發銀行發布的2024年財報揭示了一種尷尬——營收692.37億元,同比減少0.63%;凈利潤152.84億元,同比減少4.58%。這是廣發銀行17年來首次出現營收與凈利潤“雙降”。
其中讓無數卡友嘆息的是,曾經的核心引擎——個人銀行及信用卡業務收入已經同比銳減61億元,成為拖累業績的主要因素。這位曾經定義中國信用卡時代的先行者,如今有點玩不轉局勢了。
黃金時代的遠去
恍如昨日,1995年,當中國大多數人還在用現金支付時,廣發銀行悄然發行了第一張符合國際標準的信用卡,開啟了中國信用卡市場的新紀元。廣發走在了行業前列,自然也奠定了它日后在信用卡市場的領導地位。
或許正是因為接觸得早,創新基因從一開始就植入了廣發的DNA。第一張女性卡、第一張白金卡、首批奧運冠軍系列信用卡——廣發的信用卡產品,在以前那個時代是可以不斷刷新市場認知的。
它最大的特色,則在于將“聯名”這一營銷模式玩得爐火純青,南航聯名卡一度是當時商旅人士的心頭好。到2003年,廣發就已經成為國內首家信用卡發行量突破百萬的銀行,兩年后又率先實現信用卡業務盈利,創造了中國銀行業的一個小奇跡。
2009年,“廣發樂賞日”標志著中國信用卡營銷進入全新階段。這一創舉后來升級為“廣發分享日”,最終演變為覆蓋線上線下全場景的“超級廣發日”。
其他銀行還在苦思發卡時,廣發已經在探索如何讓持卡人更頻繁地使用信用卡,實現從“有卡”到“用卡”的轉變。
2015年,廣發信用卡發卡量突破5000萬張,市場份額穩居股份制銀行前三。2017年,個人銀行及信用卡業務收入占廣發銀行總營收的61.58%,真正成為支撐起半壁江山的核心業務。
2021年,廣發信用卡迎來巔峰時刻——累計發卡量突破1億張。這意味著當時全國每14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持有廣發信用卡。當時,廣發信用卡透支貸款余額高達4523.5億元,占個人貸款比重的22.37%。廣發,因此被冠以“信用卡之王”的美譽。
這樣看來,無論是先發優勢、產品創新,還是營銷策略、規模效應,廣發銀行都曾在信用卡領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也正因如此,如今它的失速,也才能被看作信用卡領域寒氣衍生的象征。
雙降危機的現實
巨輪轉向,緩慢、遲滯。廣發銀行2024年的財報猶如一記重錘,敲響了這艘昔日旗艦的警鐘。營收692.37億元,同比下降0.63%;凈利潤152.84億元,同比下降4.58%。這是廣發銀行近17年來首次出現營收與凈利潤“雙降”的局面。
而再看細節,則更讓人感慨,時代真的變了:利息凈收入同比減少2.78%,這背后是LPR下調以及存量按揭利率調整帶來的貸款收益率下降;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減少7.43%,其中銀行卡手續費收入下滑尤為明顯,同比減少15.9億元,降幅達12.65%。
從業務條線看,廣發的三大業務板塊中,個人銀行及信用卡業務的衰退最為嚴重。2024年該業務收入為313.5億元,同比大幅減少61.2億元。這對一家將信用卡作為關鍵競爭力的銀行而言,影響不言而喻。
仔細審視信用卡業務的具體表現,2022年至2024年,廣發銀行信用卡持卡客戶數量增速大幅放緩,從1.09億、1.18億到1.23億,2024年基本呈現零增長態勢。信用卡透支貸款余額從2021年的高峰4523.5億元持續下滑至2024年的3928.5億元,三年間縮水近600億元,說明潛在客戶不辦卡,持卡客戶也不愛用卡。
2022年至2023年間,廣發信用卡消費額從2.49萬億元銳減至2.22萬億元,一年間蒸發近2700億元。信用卡額度使用率也從2019年的41.94%跌至2023年的33.25%,持卡人對信用卡的依賴度顯著降低,大部分額度處于閑置狀態。
而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雖然不用卡的人多了,但2021年至2024年,廣發信用卡不良率從1.54%持續攀升至2.19%,呈現加速上升趨勢。也就是說,在用卡的人的風險系數還變大了。
此外,2024年,廣發銀行接收的監管轉辦投訴達15,531件,其中信用卡類占比高達86.4%。在社交媒體上,廣發信用卡年費問題、權益縮水和催收方式不當等話題也多被提及。持卡人對卡的興趣不大,對服務的質量要求則越來越高,無疑更挑戰經營能力。
面對業績下滑,廣發銀行在年報里提到了一堆應對舉措,比如在粵港澳大灣區繼續做權益服務,發行車主卡、航空卡、南網卡等產品,在線下“緊跟白領及年輕客群消費需求,以高價值咖啡、便利店、商超等權益轉化深度客戶”。
不得不說,它的眼光還是銳利,思維也仍活絡,只是當面對信用卡衰落的大勢時,再多的措施,也許都只能吸引來已經是卡友的人群。這些增量,又能有多少呢?
年輕人對信用卡“沒興趣”
廣發銀行的困境絕非孤例,而是整個信用卡行業正在經歷“大退潮”的縮影。
央行數據顯示,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總量為7.27億張,同比下降5.14%;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0.52張,同比下降3.7%。自2022年第三季度信用卡數量達到8.07億張的峰值后,已連續九個季度下降,兩年半時間里約有8000萬張信用卡“蒸發”。
這場退潮首先沖擊的是各類聯名卡。曾幾何時,為了吸引年輕客群,銀行推出了“萬物皆可聯名”的營銷策略。Hello Kitty、王者榮耀、鬼滅之刃,信用卡蹭上熱門IP,粉絲就會“真香”;餓了么、沃爾瑪、星巴克,信用卡能搞到生活場景的積分,精打細算的年輕人也曾會各種小“羊毛”吸引。
然而,僅2022年至2024年,八家主要銀行就共停發413種聯名卡。甚至連存續時間長達17年的“老網紅”沃爾瑪聯名卡,也在2023年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今天要說還有什么活躍的信用卡,大概只有各類權益還有亮點的白金,或者刷了就有價值的消費類卡了。
這些曾經風光無限的聯名卡如今正在批量消失,反映的正是信用卡失去年輕人青睞的殘酷現實。正如用戶所言:
2022年的金融數字化發展聯盟調查顯示,當下信用卡持卡人平均年齡為33.4歲,平均個人月收入超過一萬元,主力軍仍是80后和95前一代。新生代消費者對信用卡的熱情明顯不足,這為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
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可以歸結于四個層面。這四個層面怎么看,都不是廣發一家能攻克的:
首先是消費觀念的根本轉變。央行每年的儲戶問卷調查顯示,選擇“更多儲蓄意愿”的受訪者比例從2018年的44.1%上升至2024年的61.4%,漲幅接近40%。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追求超前消費。
其次,移動支付的存在天然削弱刷卡習慣。在中國,連最偏遠的小店都能通過二維碼完成支付,而POS機的覆蓋率卻遠不及此。對年輕人而言,帶著實體卡片并尋找POS機的傳統支付方式,顯得過于繁瑣且不合時宜。
第三,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崛起蠶食了信用卡的市場空間。花唄、京東白條等產品憑借無需實體卡片、申請門檻低、使用場景廣等優勢,贏得了大量年輕用戶的青睞。甚至,它們還因為綁定支付平臺,和年輕人的生活距離更近。
最后,就是連卡友也難以忍受的,信用卡的核心優勢在不斷弱化。積分兌換越來越困難,開卡承諾的多倍積分和年費減免政策常常變更,高端卡的尊享權益不斷縮水。本身就復雜的規則疊加權益縮水,卡友都不想伺候,何況新用戶。
原因在上,結局可堪:優質客戶辦卡需求飽和,急著辦卡的往往征信評分不理想,不良貸款率屢創新高,2024年信用卡不良貸款總額達1239.64億元,同比增長26.31%。銀行,反而更加謹慎。
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廣發對信用卡或許應該訂立屬于新時代的目標:重新定義與客戶的連接方式,給高質量的新生代用戶,一個辦卡的理由。
當然,繼續停留在舒適圈,服務核心客戶也未嘗不可。只是這樣一來,大約廣發就要和諸多同行一起,為信用卡慢慢“送行”了。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廣發需要拒絕迷茫。
來源:松果財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