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留學生頒發“國際體驗官”證書,發布《南京博物館教育資源項目庫》100個項目……5月15日晚,“在博物館里遇見‘寧’”——南京市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南京城墻博物館舉行。
5月18日當天,南京市博物總館所屬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瞻園)、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甘熙宅第)、渡江勝利紀念館、江寧織造博物館、六朝博物館、李文忠墓園預約免費參觀。
去年接待觀眾超4300萬人次
南京的博物館很有看頭。目前,全市備案博物館達82座,按去年常住人口計算,每6.4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這一數據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2024年,全市博物館推出主題展覽200余項、社教活動8000余場,接待觀眾超4300萬人次,成為文旅“打卡高地”。
南京市博物總館館長許強表示,今年是南京市“1+2”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落地的第一個年頭,博物館將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為導向,依托園林空間融入實景演出,將文物資源活化、數字科技與文化教育進行創造性轉化,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展示空間。要把博物館的新理念融入南京城市更新過程,體現在每一個街區、每一座建筑,保護傳承好城市之根、城市之魂,深度挖掘六朝古都、文學之都、英雄之城的價值內涵,凸顯“天下文樞 博愛之都”的城市特色、城市風格、城市氣派。
一大波博物館延時開放
為了讓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活動現場公布了南京市優化服務延時開放的博物館,包括南京博物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市博物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渡江勝利紀念館、六朝博物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孫中山紀念館,每逢節假日將對公眾延時開放,公眾可以夜游博物館。
為活化利用文化遺產,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五月這個“博物季”,南京市為廣大觀眾推出三大特展,分別為六朝博物館推出的“遇見達利”特展、南京城墻博物館帶來的“國王巖”特展以及南京市博物館推出的特展“一杯江南——藏在杯中的三城三味”。同時,還為觀眾精心挑選了“2025年度南京十大推介展覽”,以及100余項特色展覽和社教活動,為廣大市民和游客奉獻了豐盛的文化大餐。
近60萬塊城磚已回收
650歲的明城墻變“民”城墻,在南京越來越多的市民主動提供城墻磚回收線索。活動現場,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向一批積極提供城磚回收線索的“城墻守護人”頒發證書,感謝他們對南京城墻保護事業作出的積極貢獻。
2016年,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與南京古都城墻保護基金會聯合發起“顆粒歸倉 守護城墻”項目,旨在面向全社會征集散落的城磚線索。共同尋找、守護城墻,也共同守護屬于南京人的集體記憶。活動至今已回收近60萬塊城磚,用于城墻修繕、學術研究及展示。
5名在寧高校留學生成博物館“國際體驗官”
博物館是一所大學校,南京各大博物館早已成為青少年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場所。
為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南京市開展了全市博物館教育資源項目庫建設工作,整合公布全市博物館教育資源,積極為社會開展實踐教育、研學活動及課程開發提供便利。活動現場,發布了《南京博物館教育資源項目庫》100個項目,充分釋放博物館教育功能。
近年來,南京市文博行業和在寧高校互動頻頻,共建文博,共享資源,高校博物館聯盟持續會商發展,備案高校博物館不斷提升服務。其中,江蘇警官學院博物館晉級國家三級博物館,最新展覽“破曉:城市接管中的人民公安”,入選2025年度江蘇省博物館紀念館歷史文物類重點展覽,并在全國巡展。南京市文旅局和南京旅游職業學院簽署了《合作共建博物館方向微專業框架協議》,在建設博物館微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推進博物館備案等方面開展合作;南京市文旅局和南京曉莊學院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推進雙方資源共享,更好服務社會。
外國人眼中,南京的博物館怎么樣?江寧織造博物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六朝博物館、渡江勝利紀念館、南京城墻博物館分別向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高校的5名在寧高校留學生頒發了“國際體驗官”證書,感謝他們對博物館的熱愛。
現代快報/現代+ 記者 胡玉梅 /文 顧煒/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