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朋友老張被公司叫去談話,出門時抱著紙箱沖我們擠眉弄眼:"哥們兒提前退休了!"這位在外企干了18年的老油條,拿著24個月工資的賠償金,轉身就帶著全家去新西蘭自駕游了。
這場景在外企就像開盲盒——有人哭喪著臉出來,更多人卻是憋著笑收拾工位。反觀我表弟在民企被"優化",人力磨了他三個月,又是調崗又是降薪,最后逼得他自己寫了辭職信。
今天就帶大家扒一扒,外企為什么都喜歡突擊裁員,當天宣布當天走人?
一、外企裁員像吃快餐,國內企業像熬老火湯
全球500強的HR們,處理裁員就像麥當勞員工做漢堡——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次貸危機,他們早把"裁員套餐"玩出了花。咨詢公司給備好《裁員寶典》,法務部早就把N+3賠償算得明明白白。
就像宜家賣個柜子都要算進5年后的維修費,外企定產品價格時早把未來裁員成本攤到每個零件里了。所以他們真到裁員時,掏錢那叫一個干脆,畢竟這錢二十年前就開始攢了。
二、資本市場的狼性:要見血封喉
你見過美股財報季嗎?那真是資本市場的饑餓游戲。CEO要是敢說"給我們半年時間優化團隊",股價分分鐘給你表演跳水。去年微軟宣布裁員當天,股票反而漲了3%——投資人就愛看這種"快刀斬亂麻"的狠勁。硅谷更絕,全員簽的是"隨時滾蛋"合同(at-will employment),上午寫代碼下午就能抱著紙箱走人,連"N+1"都沒有。
但資本主義也有"溫柔一刀"。歐洲企業就像分手還送紀念冊的前任,會給員工3-6個月緩沖期。
荷蘭某化工巨頭裁員時,不僅發賠償金,還附贈職業規劃課。不過這種溫情戲碼在華爾街看來純屬矯情——耽誤一天就多燒一天錢,亞馬遜倉庫為啥裝監控防員工偷懶?就是怕你臨走順走兩包紙巾。
三、打工人變"定時炸彈":多留一天都是禍
朋友在某跨國藥企當主管,他說裁員當天最怕兩件事:要么員工在系統里埋雷,要么把客戶名單揣兜里。去年他們裁了個銷售,結果人家轉手就把年框合同帶去了競品公司。現在外企裁員都跟反恐演習似的:上午通知,中午收電腦,下午保安盯著你刪微信。有公司更絕,裁員當天直接斷VPN,連廁所紙都算好用量。
國內老板們總幻想"好聚好散"。前陣子某互聯網大廠裁員,提前三個月放風聲,結果被裁員工組團刷差評,把公司APP從4.9星刷到2.3星。還有更絕的,某設計公司讓被裁員工繼續上班,結果人家天天在辦公室直播吐槽老板,硬是把辭退搞成了網紅出道。
四、賠錢這事:外企當成本,民企當施舍
在外企干了十年的莉莉說,她拿的賠償金夠付首付了。這不是老板大方,而是人家早把這筆錢算進經營成本了。就像星巴克每杯咖啡都含"未來打碎杯子"的成本,外企的定價早把分手費攤到每個產品里了。反觀國內老板,賠錢時心疼得像割肉,某制造業老板的名言是:"給賠償金不如多買兩臺機器,機器又不會告我。"
但風向也在變。某新能源汽車廠去年裁員時,不僅按2N賠償,還給員工推薦下家。這操作直接把#神仙公司裁員#送上熱搜,反而招來更多人才。說到底,裁員也能裁出品牌效應——你把員工當累贅,人才就把你當備胎。
看著老張朋友圈的雪山湖泊照,我突然悟了:外企把裁員當經營,國內企業把裁員當事故。一個像職業殺手,講究快準狠;一個像菜鳥劫匪,自己先慌得手抖。
但話說回來,現在95后整頓職場,說不定哪天國內企業裁員也能裁出儀式感——領完大禮包,出門左轉拍個抖音,轉身就去大理開民宿。
這年頭,到底是公司裁員工,還是員工裁公司,還真不好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