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看見光明(ID:kjianguang)
歷史的進程往往充滿戲劇性,某些看似對立的力量,反而在客觀上推動了事物的發展。
特朗普執政時期的對華政策,正是這樣一個極具爭議卻又深刻影響國際格局的案例。
盡管其政策初衷是遏制中國,但一系列“意外后果”卻讓中國在科技自主、國際地位、兩岸關系等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從這個角度看,特朗普堪稱中國和平崛起的“特殊推手”。
正如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斯瓦蘭·辛格所言,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未能奏效”,反而加速了中國經濟實力的全球認同。
特朗普政府發起的貿易戰和科技封鎖,本意是通過限制技術出口削弱中國競爭力,卻意外成為中國科技自主的催化劑。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指出,特朗普的科技封鎖“倒逼”中國進行科技自主升級。
以華為為例,美國將其列入“實體清單”后,華為迅速啟動“備胎計劃”,鴻蒙系統從概念變為現實,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
2024年,華為研發投入達1797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0.8%,這一比例遠超科技行業平均水平。
持續的研發投入帶來了豐碩成果:累計獲得全球有效專利超15萬件,主導300+項5G/6G國際標準,品牌價值在2025年躍升至全球第39位,年增長高達142.4%,創下歷史新高。
這種“標準制定能力”構建了華為品牌的長期護城河,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科技的韌性。
在汽車產業,中國從傳統制造業向新能源領域的轉型同樣令人矚目。
英國《經濟學人》評論稱,中國已成為“新的世界汽車超級大國”,不僅在整車制造上占據全球主導地位,還在電池、自動駕駛等核心技術領域實現突破。
2025年前四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128萬輛,同比增長58%,全球市場份額突破35%,穩居世界第一。
比亞迪、蔚來、小鵬等車企加大海外投資,比亞迪在巴西、匈牙利設立工廠,預計2026年海外產能將突破百萬輛。
這種產業升級的速度,讓國際社會不得不重新評估中國的科技實力。
特朗普的政策還意外提升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拉美國家將中國視為“更受尊重的超級大國”,認為中國是“結構性參與者”,而非單純的貿易伙伴。
在中拉論壇上,巴西、智利等國首腦親赴參會,尋求深化與中國的合作,這標志著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已從“跟隨者”轉變為“引領者”。
正如斯瓦蘭·辛格所言,中國已成為“全球南方”的代表,其發展模式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新的路徑。
在最近的中美關稅談判中,特朗普突然提到“統一與和平”,引發島內震動。
盡管美國國務院隨后澄清這是指貿易關系,但這一表態仍讓臺獨勢力感受到強烈壓力。
臺灣《中國時報》評論稱,特朗普的言論“踩到了民進黨當局的敏感神經”,賴清德辦公室的緊急否認反而凸顯其焦慮。
國民黨“立委”林沛祥指出,這顯示賴當局與美方聯系存在巨大落差,所謂“倚美謀獨”不過是自欺欺人。
事實上,特朗普的表態并非偶然。
在中美貿易談判中,臺灣問題始終是美國手中的一張牌。
2017年特朗普訪華時,中美簽署了2535億美元的超級大單,其中隱含著美方對“一個中國”政策的重申。
而在2025年的談判中,中方通過強硬反制迫使美方大幅降低關稅:美方取消91%的疊加關稅,暫停24%的“對等關稅”,實際稅率從極端高位(如125%)降至10%。
這種經濟實力的展示讓國際社會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任何分裂行徑都將損害自身利益。
特朗普的言論也讓臺灣社會看清了現實。
中美關稅會談后,島內輿論幾乎一邊倒支持大陸,網友諷刺賴清德“滑跪賣臺”,認為“連美國都承認無法與大陸脫鉤”。
盡管臺灣民意基金會調查顯示48.9%的民眾支持“臺獨”,但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的大勝,反映出民眾對民進黨當局的不滿。
這種民意轉向,為兩岸統一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特朗普的助攻,可以說客觀上在助力我們加速統一進程。
與此同時,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對傳統盟友關系造成了深遠沖擊。
在北約,美國要求盟友增加軍費分攤,導致歐洲國家對美信任度下降。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報告指出,北約內部的裂痕正在擴大,法國、德國等國開始尋求更獨立的防務政策。這種離心傾向為中國與歐洲的合作創造了空間。
2025年,歐盟公布價值近1000億歐元的對美關稅反制清單,同時加強與中國在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合作。
例如,比亞迪與瑞典公共交通巨頭TransdevAB簽署52輛電動巴士訂單,小鵬汽車在歐洲的銷量同比增長23%。
在亞洲,特朗普對盟友的貿易施壓同樣適得其反。韓國、日本等國在半導體、汽車等領域與中國的合作日益緊密。
韓國三星與中國車企簽署了價值50億美元的電池供應協議,日本豐田則加大在華新能源汽車投資。這種合作不僅是經濟利益的驅動,更是對美國單邊主義的回應。特朗普的政策還加速了國際秩序的多極化進程。
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RCEP等機制,與沿線國家建立了更緊密的合作關系。
截至2025年,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貿易總額超過19萬億美元。
哥倫比亞等拉美國家的加入,進一步擴大了“一帶一路”的全球影響力。
這種多邊合作模式,與美國的單邊主義形成鮮明對比,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選擇。
正如《大西洋月刊》所言,中國的強硬反制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對抗特朗普雖非必勝,但妥協必然會輸。
特朗普的對華政策無疑充滿爭議,但其客觀效果卻深刻改變了國際格局。
科技封鎖倒逼中國自主創新,關稅談判強化了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的共識,美國優先政策則加速了多極世界的到來。
正如陳鳳英所言,特朗普的政策“逼著我們自主發展核心基礎設施建設”,這種“危機轉機會”比中國加入WTO的影響更為深遠。
從這個角度看,特朗普堪稱中國和平崛起的“特殊推手”。
他的政策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韌性與潛力,也讓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獲得了更廣泛的認可。
正如拉美學者所言,中國已成為“全球南方”的代表,其發展模式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新的路徑。
正如《華爾街日報》所指出的,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最終以失敗告終,而中國在這場博弈中不僅穩住了陣腳,更贏得了戰略主動。
這或許就是歷史的辯證法:那些試圖遏制中國的力量,最終反而成為推動中國前進的動力。
所以說我們要感謝特朗普。
首先是,特朗普讓世界知道中國原來這么厲害,中國的超級地位被確認。
其次是關稅戰談判后,特朗普突然表態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讓臺獨們從噩夢中驚醒過來,統一既是歷史趨勢也是全球共識。
再次是特朗普對美國盟友的警惕,讓美國清醒的意識到,與中國的合作更符合時代發展,也讓美國及其盟友不得不正視中國的和平崛起,這為中國的多極世界主張提供更好的全球環境。
毫不夸張的說,是特朗普讓中國在世界變成了正常國家,得到了全球公認的正常國家名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