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中歷史課本中,傷亡僅20萬的諾曼底登陸,洋洋灑灑3頁篇幅,但傷亡超200萬的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僅一豆腐塊,且定性為“殘酷但無決定性”。
西方主導的SSCI期刊中,盡管蘇聯(lián)殲滅了80%的德軍,但73%的二戰(zhàn)研究論文淡化蘇聯(lián)反法西斯的貢獻,卻重點研究美國在二戰(zhàn)中的決定性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顛覆性的輿論,最終給出的回答是:西方正在大幅度的篡改二戰(zhàn)歷史,淡化蘇聯(lián)貢獻、抬高西方貢獻!
問題在于:對蘇聯(lián)如此,對中國如何?答案顯而易見,中國在二戰(zhàn)中的貢獻也在被淡化,這是西方歷史敘事戰(zhàn)略的一部分。接下來,談一談中國二戰(zhàn)貢獻,搞清楚這個問題,也就明白中國為何能成為聯(lián)合國五常之一了。
中國抗戰(zhàn)基本狀況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開始抗戰(zhàn),盧溝橋事變后中國進入全面抗戰(zhàn)階段,直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其中有幾個基本情況需要理清。
其一,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國家,工業(yè)非常稀少,嚴重缺乏武器生產能力。
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缺乏組織,根本不能擰成一股繩,但同樣的人、同樣的工業(yè),新中國時的抗美援朝卻能取勝。因此,能不能將民眾力量組織起來,這一點至關重要,一旦組織起來,即便武器差上很多,有時也能取得輝煌勝利!搞清楚這一點,就明白“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性,這是思想上組織民眾擱置爭議、共同抗戰(zhàn)。
總之,既缺武器,也缺組織,拿什么對付惡狼?
當然,初期兩者皆缺,后期抗日組織能力逐漸變強,解放戰(zhàn)爭時更強,新中國后就基本組織了起來,所以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也能生產更多的武器了。
其二,以上講述的是內部情況,那么中國外部情況如何呢?
其實,西方英法美三個主要列強,他們的戰(zhàn)略是促使日本攻打蘇聯(lián)。想要達成所愿,自然就要滿足日本,就要對日本妥協(xié),就像英法對德國的綏靖政策一樣,于是英法美就犧牲中國利益滿足日本,以促使日本攻打蘇聯(lián)。
在這種情況下,英法美自然不可能支持中國。直到日本出兵越南后,南下戰(zhàn)略已經昭然若揭,這顯然就侵犯了英法美的利益,于是接下來英法美才付出10%的真心支持中國。
其三,珍珠港事變后,英美如何支持中國?
二戰(zhàn)期間,美國財大氣粗,“租借”了大量物資給盟友,有人認為“美援”是中國堅持下來的核心原因,那么這種說法可不可信呢?需要說明的是,“美援”不是免費,是要賠還的,英國2006年才還完最后一筆。
其實,珍珠港事變前無需多說,美國支持的是日本,之后日本控制了中國沿海,后來又占據大部緬甸,總之中國通過海運輸入物資這條路被切斷。在這種情況下,于是開通了“駝峰航線”,美國將物資繞行澳大利亞、然后運到印度,再從印度通過飛機運輸到中國昆明等地。但駝峰航線畢竟只是空運,運力本身有限,且運到中國的90%物資歸美軍使用,中國僅被分配了10%,詳見上表。
以上三點基本情況,可以看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即中國抗戰(zhàn)近乎孤立無援,是一個散沙的農業(yè)國孤立無援的對抗工業(yè)國。若非中國軍民奮勇反抗,若非老祖宗留下的底子厚,國家早就滅亡了。
中國二戰(zhàn)貢獻巨大
既然中國內外處境極其艱難,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戰(zhàn)斗力不行,沒有什么二戰(zhàn)貢獻?答案當然不是,實際上中國不是沒有二戰(zhàn)貢獻,而是很大!
其一,前期中國獨家抵抗日本,后期美國參與,英國有限度參與,但日本陸軍主力一直都由中國面對。
1941年,珍珠港事變時,日本陸軍總兵力約240萬(日本當時總人口7500萬左右),其中約80%被部署在中國。整個戰(zhàn)爭期間,中國戰(zhàn)場始終牽制著日軍總兵力的60%—94%。與歐洲戰(zhàn)爭英美蘇三個工業(yè)強國圍攻德國不同,中國是幾乎獨自面對日本,付出傷亡3500萬人的代價。可笑的是,竟有一些人將300人的高價雇傭軍飛虎隊包裝成中國大救星。
相反,珍珠港事變后的1941-1942年,日本在東南亞投入11個師團,大約30萬人,配合海軍半數力量,在5個月內就占領了45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1.5億人口區(qū)域。其中,這些地區(qū)是英法美荷的殖民地,武器裝備遠非中國可比,但潰敗的速度卻要遠超中國!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與東南亞的英美荷殖民地相比,中國抗日戰(zhàn)爭打的不能算差。如果考慮到中國武器裝備等因素,那么只能說英美法荷真不如中國。在生死存亡之際,即便中國國勢跌到下限,依然讓很多國家望塵莫及,其中包括很多西方國家。
其二,東南亞戰(zhàn)場中,日軍戰(zhàn)斗力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長期以來網上有一種說法,就是美軍在東南亞消滅了大量日軍主力,即日軍甲種師團。不知道這么說的人是蠢是壞,因為日軍甲種師團是從中國戰(zhàn)場調到東南亞,但在中國歷經數年戰(zhàn)爭,難道沒有損耗?
其實,1938年后,日軍便以三步兵制的乙種師團編組方針,來代替四步兵團制的甲種師團。1942年后,甲種師團其實已經消亡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日軍甲種師團在中國戰(zhàn)場幾乎都遭受過重創(chuàng),后來又經過了重組,大部分士兵都被替換。下圖是戰(zhàn)損人數激增后的日本士兵,素質遠非初期可比。
比如日軍第一師團,在太平洋戰(zhàn)場只有13542人,遠遠達不到兩萬多兵力的數量,第19師團才17564人、槍也才6000余支等。
也就是說,日軍在東南亞戰(zhàn)場上的所謂甲種師團,實質相當于乙種師團、甚至是丙種師團,很多師團既不滿員,同時整體戰(zhàn)斗力也大幅度下降。后來,美軍消滅的日本陸軍,基本上屬于抗戰(zhàn)初期二三四流的日軍,可以說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上,美軍根本就沒有遇到過像淞滬會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中日軍真正的甲種師團。
只是使用少量部隊,且整體戰(zhàn)斗力還大幅下降,日軍就能橫掃東南亞,如果日軍出動全部主力,英法美荷又該如何?
實際上可以想象,若非中國拖住日軍主力,消耗大量精銳日軍與物資,如果日軍全部轉向東南亞,估計即便美國能打敗日軍,最終傷亡可能也難以想象,甚至美國考慮到傷亡太大而與日本媾和,那么亞洲的反法西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美國在東亞東南亞的霸權也就建立不了了。
反過來說,美國在東南亞打的比較順利,難道不是中國對二戰(zhàn)的貢獻嗎?
正是因為中國艱苦抗戰(zhàn),基本是以一己之力拖住了日本的主力,并在此過程中消耗了大量日軍主力,所以才奠定了聯(lián)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基礎。
就當時世界而言,真正的反法西斯力量,僅有英美蘇中,其中英國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打醬油,真正力量是中美蘇。因此,當時聯(lián)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候選國,要么英美蘇三國,要么就是英美中蘇,將中國排除在外而選他國必然難以服眾,最終英國為了制衡美國而拉入法國,常任理事國變成英美中蘇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