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統勛
劉統勛是清朝唯一死后立即獲謚“文正”的漢臣,他26歲中進士后一路高升,歷任漕運總督、首席軍機大臣等要職。他一生兩大功績突出:一是治水三十余年,親赴災區設計河工方案,曾微服私訪揭發官吏索賄拒收治河材料的丑聞,讓淤塞難題一夜解決;二是整頓朝綱,曾彈劾張廷玉家族勢力過大、訥親專權,震動乾隆帝。他以“不畏權貴”著稱,最終在73歲高齡時猝死于上朝途中,乾隆親臨悼念,稱其為“真宰相”。
二、于敏中
于敏中23歲中狀元,精通滿、蒙、梵多種語言,曾主持《四庫全書》編纂前期工作,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權勢一度與劉統勛相當。他的特點是“會做人”——既能為乾隆翻譯佛經繪制寶塔經文,又能暗中結交宦官斂財。晚年因甘肅冒賑案被牽連,死后被撤出賢良祠,家產遭查抄。野史記載他66歲時收到乾隆賜予的自盡毒酒,真相成謎,但官場評價始終毀譽參半。
三、孫士毅
孫士毅雖是進士出身,卻以武將聞名,平定臺灣林爽文起義、征討安南、西藏均有其身影。他曾因李侍堯貪腐案被流放,后憑借編纂《四庫全書》重回權力中心。最戲劇化的是,他曾拒絕和珅的賄賂,卻在戰場上因輕敵兵敗被貶。最終71歲時病逝于遠征軍中,死后追封公爵,但因與和珅交好,嘉慶繼位后其家族被削爵。
四、王杰
王杰出身貧寒卻逆襲成狀元,是扳倒和珅的核心人物。他任皇子老師時曾因處罰皇子被乾隆質問,竟當面回懟:“教不嚴,師之惰!”乾隆晚年他屢次彈劾和珅,嘉慶繼位后主導查抄和府。更難得的是,他對白蓮教起義提出“官逼民反”的深刻見解,主張剿撫并用。76歲退休時仍被特許拄杖上朝,死后謚號“文端”,堪稱清流標桿。
五、劉墉
劉墉(劉羅鍋)雖頂著“宰相之子”光環,仕途卻大起大落:早年因父親治河失誤被牽連貶官,中年守喪蟄伏,直到晚年才借扳倒和珅重獲重用。他任地方官時加固城墻、賑濟災民頗得民心,但中央任職期間卻因“藏拙”被批評碌碌無為。最終以85歲高齡善終,書法成就反而比政績更耀眼,“濃墨宰相”之稱流傳至今。
六、紀昀
紀曉嵐(紀昀)因《閱微草堂筆記》和《四庫全書》總纂官身份廣為人知,但真實歷史上他并無與和珅抗衡的實權。他因泄露機密被流放新疆三年,返京后專注修書,憑借過目不忘的才能整理古籍,在文字獄背景下搶救了大量文獻。政治上僅有的亮點是多次上書減免賦稅,乾隆評價他“文學有余,政事不足”,最終以禮部尚書退休。
七、董誥
董誥23歲中探花,早年因編纂《四庫全書》受乾隆賞識。他表面謙和,實則暗中收集和珅罪證,嘉慶繼位后成為清算和珅的主力。天理教起義時,他提出分類鎮壓策略,避免大規模流血。晚年掌管兵部、刑部,76歲病逝前仍被嘉慶挽留,是少數跨越乾隆、嘉慶兩朝的權臣。
八、梁國治
梁國治25歲中狀元,從國子監司業做到東閣大學士,最大貢獻是完善財政制度。他任湖廣總督時妥善處理災荒,金川之戰中保障后勤供應,被乾隆贊為“品學端醇”。他還擅長書法,與梁同書、梁巘并稱“書壇三梁”,但謹小慎微的性格讓他始終未能進入權力最核心。
九、陳宏謀
陳宏謀27歲中進士后,長期在云南、陜西等地推行改革:革新銅政保障礦產供應,修建七百余所義塾推廣教育,治理水利擴大灌溉面積。他的《五種遺規》成為清代官場教科書,但因拒絕賄賂得罪權貴,始終未獲中央要職。76歲退休時乾隆特許其入賢良祠,成為地方實干派的代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