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4500 字
閱 讀 需 要 20 分 鐘
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享年88歲,是中國古代最長壽的皇帝。他在位60年,主動傳位于皇十五子颙琰即嘉慶帝后,又當了三年多太上皇,實際掌權的時間超過了祖父康熙帝,為中國歷代帝王之冠。與一般人想象中不同,皇帝其實是一個非正常死亡率極高的職業。據統計,在我國歷代王朝的611位帝王中,非正常死亡的就有272人,占比達44%。這些死于非命的皇帝,很多是被大臣所害,如秦二世胡亥、魏高貴鄉公曹髦等。因此,能否成功駕馭大臣,決定著皇帝能否坐穩自己的寶座。
那么,乾隆皇帝到底有何馭下之術,能獨掌大權超過一甲子,以至于被網友們戲稱為“冰冷的政治機器”。
精明的統治者
在雍正帝諸子中,弘歷排行第四,他自幼聰穎,深受祖、父的寵愛,得到了良好的培養。雍正帝首創秘密建儲制度,將弘歷內定為自己的繼承人。他病逝后,弘歷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皇位,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你死我活的激烈爭奪,堪稱波瀾不驚。但正如清史學者戴逸先生所說:“新皇帝一旦從前一代統治者手中接過權力,他立即會發現自己置身于變幻莫測的官僚政治的旋渦中。周圍充滿著歡呼和贊美,欺騙和謠言,搖尾作態的獻媚乞恩,誠惶誠恐的畏懼戰栗。這一切往往會使一個不夠老練的統治者頭暈眼花。”
乾隆帝統治時期,國家經濟繁榮、國庫充裕、社會安定、戶口大增,邊疆的統一得以鞏固,各方面均達到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高峰,相應的,官僚隊伍的規模也十分龐大。據統計,乾隆年間全國大約有兩萬名文官、七萬名武官。乾隆帝深知,這些大臣既是他的政治工具,又是他的政治天敵。在不涉及自身利益時,官員們執行皇帝的政策,總是傾向于被動應付,由此導致敷衍塞責、形式主義,甚至弄虛作假。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理,官員們還熱衷于編織關系網,相互通風報信,十分默契地協調行動。在此情況下,國家政治很快會陷入腐敗的泥淖,治理成本大幅上升。
康熙時期,為了更好地了解地方情況,康熙帝允許一些親信官員秘密上奏,這種文書被稱作奏折,起初只是一種非正式的通信方式。雍正帝即位后,進一步完善和推廣了奏折制度,使其成為一種正式的官方文書制度,并規定了嚴格的程序和格式。官員將自己了解到的政治、人事等各種信息通過密折上奏給皇帝,皇帝親自批注后送回,最后所有密折都會被回收到宮內保存。在此制度下,內外臣工都成了皇帝的耳目,既拓寬了君主的信息渠道,直接加強其對地方的監察,又可使地方官員互相制約,彼此監督。
從登基伊始,乾隆帝就在奏折上下了不少功夫,不放過其中任何的蛛絲馬跡。乾隆四年(1739),為修理太廟里面的“慶成燈”,工部上奏申請白銀三百兩,并二百串錢。本來,這筆費用對于皇家而言不值一提,夾雜在其他幾十件大事中更是如此。孰料乾隆帝精力過人,雖然每天閱讀上萬字奏折,卻不會忽略一字。看到奏折后,乾隆帝隱約感覺這筆錢用于“粘補”燈具似乎稍多了些,其中必然存在貓膩,于是用朱批詢問此事原委。
對工部來說,在皇家工程中濫支濫報早已成為慣例,何況這次只有幾百兩銀子,工部只含糊其詞地回奏說這是預支銀,將來按實用金額再行報銷,若有剩余銀兩自會交回,企圖以此蒙混過關。哪知乾隆帝一眼就看穿了他們拙劣的借口,毫不留情地指出:凡有工程,都是先估后領,并不交還,查遍工部檔案,歷來沒有交還余錢的記錄。
“該堂官等竟以朕為不諳事務,任意飾詞朦混,甚屬乖謬。”
于是小題大做、殺一儆百,工部尚書來保、趙殿最,侍郎阿克敦、韓光基等或遭降級,或被調用,最輕的也受到罰俸處理,整個工部衙門幾乎被一網打盡。此事一出,滿朝大臣都為之震悚,對這位看似寬仁的年輕皇帝再不敢有絲毫小覷。
奏折成為乾隆帝監督官僚、整頓吏治的利器。在平定回部時,主帥雅爾哈善指揮失誤,不但沒能攻下庫車城,還大意放跑了本已被圍困的小和卓霍集占。為掩蓋自己的錯誤,雅爾哈善將責任推給副都統順德訥和提督馬得勝。然而,乾隆帝對比了雅爾哈善前后上的所有奏折,再結合其他人的奏報,將他的所作所為看得一清二楚,最終將其羈押回京依法懲處。由此可見,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官僚們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乾隆帝的法眼,想要徇私舞弊、欺瞞皇帝的難度極高。
對于乾隆帝明察秋毫、乾綱獨斷的執政風格,御史儲麟趾曾大膽上奏道:“臣蠡測管窺,以為自古人主患不明,惟皇上患明之太過。自古人主患不斷,惟皇上患斷之太速。”意在指出皇帝明察太過,師心自用,當然也不乏對皇帝的恭維之意。
乾隆帝有過人的精力和才智,又善于玩弄各種權術,但畢竟政務叢雜,日理萬機,一人面對這龐大的官僚機器,難免會有疏漏和失誤。終于,乾隆帝晚年爆發了“甘肅冒賑案”。
一封奏折引發的大案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甘肅循化廳(今青海循化縣)撒拉族人蘇四十三因不滿清朝的歧視和壓迫,率撒拉人、回民起事反清,殺死領兵彈壓的蘭州知府楊士璣、河州副將新柱,直逼省會蘭州。乾隆帝唯恐蘭州不保,諭令軍機大臣和珅、大學士阿桂赴甘,并急調各地援軍進剿。然而,官軍遲遲未能取得戰果,局勢就此僵持下來。乾隆帝對此十分不滿,將陜甘總督勒爾謹撤職下獄,和珅和阿桂不得不在奏折中以甘肅陰雨不斷、延滯用兵為由,替自己申辯。
師老兵疲之際,籌集軍餉成為首要難題。或許是為了邀功媚上,時任甘肅布政使王廷贊主動向皇帝上奏,表示愿捐出自己歷年積存的廉俸銀四萬兩,以充軍餉。
王廷贊萬萬沒想到,自己的一道奏折竟惹出天大的麻煩。收到奏折后,乾隆帝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綻:“王廷贊僅任甘肅藩司,何以家計充裕?”清朝的布政使主管一省的財政、人事、刑名。甘肅地處偏遠,官場清苦,以王廷贊的收入不應該攢下四萬兩銀子。幾乎同一時期,已遠調浙江升任巡撫的前甘肅布政使王亶望,也上奏稱愿捐獻五十萬兩銀子修筑海塘,以防海水倒灌。連續兩任甘肅布政使都有如此多的家產,引起了乾隆帝的警惕,再聯想當年王亶望在甘肅任職期間連年奏報地方干旱,和珅和阿桂卻稱甘肅連日多雨,其中必有蹊蹺。他當即傳諭阿桂和署理陜甘總督李侍堯,嚴密訪查王廷贊因何家道充裕,是否與甘肅捐監一事有關。
清代時期,甘肅常受災情,當地百姓生活困苦。清初曾規定,凡愿意取得監生資格的讀書人,須按規定數目向當地官倉捐交糧食,在災荒時用以賑濟災民,就可以應試入官,時稱“捐監”,后一度廢除。乾隆三十九年(1874),王亶望任甘肅布政使,上奏稱甘肅連年干旱,糧食倉儲不足,請求恢復捐監以便賑災,獲得了批準。但實際上,王亶望只是把捐監作為幌子,為肆意侵貪創造機會。按規定,每名監生捐糧43石,王亶望卻改收銀子47兩,另外加辦公銀、雜費銀8兩,合計每名監生實際捐銀55兩。由于清代財政制度對捐款的收支有嚴格要求,王亶望便要求全省各府縣每年都要上報災情,并提前為它們準備好“劇本”,按照各縣報災的輕重,定出收捐數額,由藩司將預定單發給各縣,由各縣照單開賑。就這樣,通過全省各級官員的配合,王亶望編造出一個非常細致的捐款開銷清單,并造假蒙騙了前來調查的刑部尚書袁守侗,讓一向精明的乾隆帝也被擺了一道。僅僅不到三年,甘肅省就收到捐監銀600多萬兩,其中一半落入王亶望的口袋,剩余則被上百名各級官員瓜分。
乾隆四十二年(1877)五月,王亶望因賑災“有功”,被調任浙江巡撫,由王廷贊接任甘肅布政使。王廷贊此前曾任安定縣知縣,廉潔奉公、造福地方,至今在定西地區還有一座殘留的“王公橋”。到任后,王廷贊發現監糧折銀不符合捐監的規定,與總督陜甘勒爾謹商議停止捐監,但最終還是經不住利益的誘惑,重蹈了王亶望的覆轍。這導致甘肅不僅沒有貯存監糧,反而虧空了許多存糧,幾年內的開支也遠超開捐之前,造成極為嚴重的惡果。
經過阿桂和李侍堯的調查,真相很快水落石出,震驚朝野。乾隆帝感嘆道:“甘肅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剝民,盈千累萬,為從來未有之奇貪異事。案內各犯,俱屬法無可貸。”乾隆帝一方面強調要從重從快嚴懲不怠,另一方面又因事過多年,且涉及官員太多,一再法外開恩。就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七月,乾隆降旨:賜陜甘總督勒爾謹自盡,王亶望和王廷贊斬首,他們的家屬也被發往新疆,充當苦役。其余涉案官員也均遭懲處。因貪污數量之大、延續時間之長、牽涉官員之多、懲處罪犯之眾,此案被后人稱為“清朝第一大貪污案”。
在甘肅冒賑案中,對于當地官員們的貪腐行為,滿朝上下無一人通過密折向乾隆帝揭發,知情者們結為同黨,互相包庇,導致密折反而成為蒙騙乾隆帝的完美工具。若不是王亶望和王廷贊得意忘形露出馬腳,精明的乾隆帝可能也會“陰溝翻船”,被徹底蒙在鼓里。
尾聲
甘肅冒賑案就這樣結束了,但它的余波仍舊縈繞在朝堂之上。就在前一年(1780),正值乾隆七十大壽,王亶望進獻了一份厚禮,其中有一對羊脂玉瓶和一座玉山,極得乾隆帝喜愛。但皇帝收受禮品時需要進九回三,不能全收,他最后只能忍痛割愛將其退回。王亶望案后,乾隆帝立刻下令抄家,企圖以此收回玉器。從王家沒收的珠寶玉器合計565箱,但始終找不到那兩件玉器,且這些珠寶大多設計老套,作工一般,令乾隆帝大失所望。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乾隆帝命人取來浙江省抄家官員記錄的抄家底冊,親自核對。一對之下,發現抄家冊上記錄的一百多件最好的珍寶,根本沒有運到北京來,而抄家冊上沒有的東西,卻多出了八十多樣。很顯然,有人把沒收的財寶調了包。
勃然大怒的乾隆帝馬上派阿桂星夜趕往浙江調查此案。結果讓他再一次大跌眼鏡:見財起意私吞財寶的,竟是當地最高官員——閩浙總督陳輝祖。此人出身世家,其父做過兩廣總督,“世受國恩”,深得乾隆帝信任。誰曾想卻如此利令智昏,私吞贓物,且調包時竟然忘了修改抄家底冊,以致露了馬腳。乾隆帝怒斥道:“是王亶望所為,系明火執仗,而陳輝祖竟同穿窬行徑矣。朕于此事不勝慚懣。”乾隆四十八年(1783),陳輝祖被賜令自盡。甘肅冒賑案最終以這樣一個荒誕的故事畫上了句號。
奏折制度下,乾隆帝的政治才能和統治藝術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然而,以一己之力監管整個龐大的官僚機器終究太過勉強,等到乾隆帝晚年懈怠后,層出不窮的貪腐案件嚴重腐蝕了清王朝的根基,康乾盛世也隨之落幕。
參考書籍: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年版
中華書局編:《清實錄》,中華書局2008年版
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張宏杰:《乾隆:政治、愛情與性格》,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版
吳十洲:《乾隆十二時辰》,中華書局2021年版
姜洪源:《“甘肅冒賑案”:清代第一大貪污案》,《檔案春秋》2006年第1期
劉文鵬:《從甘肅冒賑案看清代集團性腐敗的猖獗》,《中 國人大》2015年第9期
作者 | 韓靖宇
編輯 | 胡心雅
主編 | 周斌
排版 | 曾亦嘉(實習)
校對 | 古月
本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本文封面圖片:涼州蓮花山
本文原標題:《一次邀功的“捐款”竟成了“清朝第一大貪污案”的導火索?》
感謝國家人文歷史,授權樂活武威轉載!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