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留學似乎成了一種熱門趨勢。越來越多的家庭不惜投入大量資金,送子女出國留學,期望他們能帶著 “海歸” 的光環歸來,獲得更好的發展。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一種聲音:現在的海歸,大部分是父母花錢讓子女去國外鍍金,大多都是水貨。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先來看一些現象。在網上,類似這樣的吐槽并不少見:“我表弟去年從英國回來,家里花了兩百多萬供他讀商科。現在天天在家打游戲,他媽托人給他找了個銀行柜員的活,干了三天就說太累不去了。我瞅了眼他朋友圈,整天曬的都是米其林餐廳和奢侈品店打卡。” 還有人說:“以前公司招了個留學生,英語都說不利索,簡歷還造假,后來被查出來直接開除了。現在 HR 看到留學生簡歷都直接扔垃圾桶,還不如招個二本踏實肯干的。” 從這些例子來看,似乎真的有部分海歸存在能力與學歷不匹配的情況。
再看一組數據,2024 年的數據顯示,回國找工作的留學生里,79.3% 都是碩士學歷,其中英國院校的占了快 40%,而這些碩士里有不少是 “一年制碩士”。這就引發了很多人的質疑,認為 “一年制碩士” 就是專門給中國有錢人設計的項目,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真正學到扎實的知識。并且,從就業數據上看,2024 年海歸優先崗位平均月薪能達到 15440 元,連續六年增長 31.5%,看似前景不錯。但 61.3% 的就業不滿意率卻暴露出問題,比如外貿經理這個崗位,平均月薪高達 18224 元,崗位增速還有 15%,可商科海歸在這崗位上的就業滿意度只有 38.7%。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部分海歸在實際工作中并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的需求。
不可否認,留學市場中確實存在一些亂象。一些國外院校為了創收,開設一些門檻較低的課程,甚至有部分院校被稱為 “野雞大學”,其學歷的含金量極低。一些家長和學生在選擇留學項目時,缺乏足夠的了解和判斷,盲目跟風,只看重學校的名氣或者留學的經歷,而忽視了對教學質量和專業課程的考察。這就導致了部分學生在國外并沒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只是混了個學歷回來。
但我們能就此將所有海歸都定義為 “水貨” 嗎?顯然不能。在現實中,有很多優秀的海歸人才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在科技領域,香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出身、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博士的陳嘉澍,在毫米波雷達芯片領域是領軍人物。他拒絕了美國的高薪挽留,回國創立了加特蘭微電子,成功研發出全球領先的 Alps 系列 CMOS 毫米波雷達 SoC 芯片,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中國智能駕駛產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美國芝加哥大學金融學碩士劉陶然,雖然學的是金融專業,但回國后推動蘭格集團數字化轉型,主導開發的 AI 智能大數據預測平臺 “鋼鐵智策”,實現了鋼鐵產業供應鏈智能化管理,還獲得了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多個國家級獎項。文科領域也有很多出色的海歸,比如英國拉夫堡大學體育商業碩士王恒,回國后在對外傳播機構市場部工作,他把國際賽事運營經驗和數字經濟結合起來,策劃 “人工智能 + 體育” 跨境傳播項目,為中歐科技文化交流合作出力,成為國際傳播領域的跨界人才。
其實,不能將海歸簡單地劃分為 “水貨” 或者 “精英”。一個留學生是否有真才實學,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是留學的動機,如果學生本身有強烈的求知欲,希望通過留學拓寬視野、提升自己,那么他們在國外往往會努力學習,積極參與各種學術和實踐活動,這樣的學生回國后自然能憑借自己的能力獲得認可。其次是選擇的留學項目和院校,如果能夠選擇教學質量高、口碑好的學校和專業,并且認真完成學業,也能學到扎實的知識和技能。此外,個人的努力和實踐經驗同樣重要,即使在國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回國后也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國內的環境,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我們應該以更加理性和客觀的態度來看待海歸群體。不能因為部分人的不良表現,就否定整個群體的價值。對于那些真正有實力、有能力的海歸人才,他們為國內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理念、技術和經驗,是寶貴的財富。同時,對于留學市場中存在的問題,我們也應該加強監管和引導,讓留學回歸到提升個人能力和素養的本質上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發揮留學的作用,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你身邊有海歸朋友嗎?他們是怎樣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