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工作照/受訪者供圖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文君 北京報道
1989年,張玲出生在江西省景德鎮的一個普通家庭。由于先天性耳聾,張玲世界被按下了“靜音鍵”。
然而,張玲的父母卻從未放棄過任何能夠恢復張玲聽力的機會,他們輾轉多地知名醫院治療,但效果卻遠不及預期。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玲進入了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進行康復訓練,后續進行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在張玲和家人的不斷努力下,她已能夠進行簡單的語言溝通。
在克服聽力語言障礙的過程中,張玲的繪畫天賦逐漸顯現,于是她開始不斷鉆研繪畫藝術,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后師從多位景德鎮陶藝大師,不斷精進技術,獲得了江西省工藝美術師稱號。
為了幫助更多殘疾人獲得平等就業的機會,2009年,張玲創辦了景德鎮博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于2015年創辦北京德馨瓷語文化交流中心,兩個機構的大部分學員都是殘障人士。2010年,張玲在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下,舉辦了一場陶瓷拍賣會,拍賣所得的近30萬善款,全部贈予大病救助者、因公致殘的公安干警和家庭困難學生。
2019年,張玲獲全國自強模范榮譽稱號。“獲得全國自強模范榮譽稱號后,我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很大變化,我比以前更自信了,感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對殘疾人事業一直以來的重視和特別關注,這份榮譽讓我開拓了自己的思維和眼界,有勇氣到殘疾人朋友中間去,講黨和國家如何關心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我有責任幫助更多殘疾人朋友。”張玲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用藝術譜寫人生樂章
張玲從出生起,就無法聽見任何聲音,父母帶著她輾轉各大知名醫院也無法恢復聽力。張玲7歲那年,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得以進入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進行康復訓練,但由于錯過了言語康復黃金期,張玲在康復過程中倍感吃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玲的聽力損失越來越嚴重,康復訓練需要學習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即便佩戴助聽器也難以順利進行康復訓練,優先改善聽力成了當務之急。
2000年,我國已出現植入人工耳蝸的案例,可以有效改善聽障問題。然而,年僅11歲的張玲并沒有語言基礎,植入人工耳蝸后可以聽到多少聲音,能夠康復到何種程度,都是未知。
但張玲的父母仍決定讓其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于是,2000年5月8日張玲成功進行了手術,也因此成為了江西省首位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患者。
術后,張玲的聽力障礙獲得了一定改善,康復訓練也開始順利進行,但訓練過程相比以往,變得更加艱難,由于7歲前的聽力干預和言語康復缺失,張玲需要更加刻苦地學習發音和分辨聲音。
張玲曾表示,學說話和練聽力的過程需要很強的毅力和吃苦。每次上課練習說話,老師都要讓同學們摸著自己的喉嚨,模仿每一個標準的聲音,或者把手放在她鼻子下感受鼻音變化,甚至把手放在她的舌頭上感受聲音的變化。每節課下來,老師和同學們都累得口干舌燥。在不斷堅持和努力下,張玲已經可以和常人進行簡單的語言溝通交流了。
雖然張玲的人生被按下了“靜音鍵”,但她的藝術天賦讓其譜寫了一曲曲動聽的“人生樂章”。
在克服聽力語言障礙的過程中,張玲逐漸顯現了自己的繪畫天賦。據公開資料,張玲在聾兒幼兒園就讀時,便愛上了美術繪畫,她的繪畫作品經常被老師稱贊,也是同學們模仿的范本,在老師和家人的支持下,張玲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小學、中學教育,之后考入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學習。
2012年,張玲大學畢業后,繼續在景德鎮陶瓷大學學習深造藝術設計,并得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余仰賢、張松茂、李菊生等多位大師陶瓷繪畫傳授和指導,取得了優異成績。張玲不斷精進自己的陶瓷繪畫技藝,獲得了各界人士的認可。
張玲獲得各項榮譽的同時,一直在關注殘疾人事業發展,為了幫助更多殘疾人獲得平等就業創業的機會,2009年7月,張玲在父母的支持下,創立了“景德鎮博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和“景德鎮市殘疾人美術家聯誼會”,不僅宣傳了家鄉景德鎮的陶瓷文化,還為更多殘障人士創造了就業平臺,讓其獲得更多平等創業就業的機會,為殘疾人事業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在工作之外的時間,張玲還熱心公益慈善事業,通過慈善拍賣,捐贈等方式,幫助大病救助者、因公致殘的公安干警和家庭困難學生,甚至為特殊學校的聽障學生捐贈助聽器,資助殘余聽力較好的學生接受正規語言康復訓練。
“我和張玲2009年成立了景德鎮博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幫助了很多殘疾人,獲得了很多認可,我認為這是一種榮譽,同時我們也有責任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張玲的母親楊英霞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心愿:帶動更多殘疾人就業
張玲工作照/受訪者供圖
張玲和母親楊英霞表示,目前最大心愿就是帶動更多殘疾人學會一門手藝,不依靠任何人,也能生存下去。
楊英霞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近幾年,景德鎮博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的規模逐漸變大,從原來的60余名學員增長到120多名學員。“他們都是來自全國特校的畢業生,大部分學員的專業跟設計相關,能夠跟陶瓷藝術結合起來,他們可以通過學習陶藝獲得更多就業機會,讓自己活得更自信。”楊英霞說道。
“在培訓過程中,我們發現他們有很大的獲得感,每個人都很開心,都會相互幫助,在中心實習的殘障學員,所有食宿和培訓都免費。”楊英霞表示,當前景德鎮博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暫未獲得其他資金支持,所有殘障學員的食宿費用,以及培訓的場地費、水電費等,均由張玲及其家庭承擔。
當記者問及,為何如此艱難,也要繼續免費培訓殘障學員學習陶藝時,楊英霞反復表示,這是責任。
“我有時候看著他們,就想到了自己的經歷。因為張玲也是聽障小孩,我們家通過不斷努力,張玲才變得這么自信,有思想。但是在中心的很多殘障學員,他們的父母和家庭并不寬裕,或者認為殘障小孩就是家庭的負擔。張玲獲得全國自強模范表彰后,就跟我說了一句話‘我的榮譽有了,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我要去幫助他們’,于是我說,媽媽跟你一起努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再不容易,我們也要堅持,我們搭建的平臺可以幫助很多殘疾人家庭減輕負擔。”楊英霞感慨道。
張玲向記者表示,景德鎮博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當前需要提高陶瓷產品質量和數量,及時售賣出去,打開銷路,拓寬市場。“我目前有了自信,也有了很多思路,我會帶著自強模范的精神去做,把手藝慢慢傳授給特殊學生,讓他們變得自信,看到自己的價值,用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另外,我的心愿是能帶動一群殘疾人,學會一門可以在社會立足的手藝,并且讓他們學會感恩生活,感恩社會,感恩國家!”張玲說道。
未來,張玲和母親楊英霞打算孵化好殘障學員,讓他們在有能力生存下去的同時,還能夠幫助別人。另一方面,張玲和楊英霞打算把商業板塊做好,讓殘障朋友做出來的陶瓷產品能快速售賣,打開銷路。
“我跟張玲的共同心愿,就是希望殘障朋友可以養活自己,讓他們相信自己不是家庭的負擔,靠自己的雙手就可以獲得美好生活。”楊英霞說道。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