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日前刊文調查“兒童網紅”制造流水線。據報道,一些家長與MCN機構合謀,通過制定人設、策劃劇本、流量操作等一系列手段,批量化制造“兒童網紅”。而穿透整條“流水線”,父母、MCN機構、平臺等各方牽涉其中,各種亂象頻出,被凝視的孩子卻始終無人問津。
身處社交媒體時代,出現全網關注的“兒童網紅”,也實屬正常。但當“兒童網紅”從“可遇不可求”的偶發變成被流水線、可復制、批量化制造時,事情就徹底變了味兒——這不僅可能引發跟風模仿泛濫,更會異化傳統的親子關系,與此同時,對兒童形象的物化、成人化及審丑化塑造,也將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不論是否成為“兒童網紅”,守護孩子的童真童趣從來不是一道選擇題。
父母當然可以懷揣自家孩子成名的夢想,然而選擇與MCN機構簽約合作是否就能夢想成真,這恐怕得打個問號。利用父母對行業了解的信息差,強化他們“出名要趁早”的想法,可以說,MCN機構通常是借父母之手將孩子推到鏡頭前。但他們制定的“教學指導”真的適合每個孩子嗎?他們為孩子立人設、編橋段、拍視頻,這些內容不會影響孩子的認知嗎?這些操作,讓原本記錄孩子成長過程的視頻,成了被設計、賣弄乃至擺上貨架的“童真附屬品”。這背后,以“流量至上”為導向的惡劣影響,不可不防。
當“兒童網紅”不再是無憂無慮的孩子,其父母也徒增了不少煩惱。既要當好孩子的經紀人,也要對接MCN機構的各類具體工作,“打工人”的KPI在落到孩子身上的同時,父母當然也要一并背負——顯然,這種異化的親子關系,與家庭中天然的情感鏈接不相適配,長此以往,將進一步加劇親子關系的惡化撕裂。還有部分“兒童網紅”的運營者為了“博出位”、追求“反差感”,刻意讓孩子像成年人一樣穿衣打扮、說話行事,或者讓孩子對著鏡頭暴飲暴食、當眾出丑……童年的傷害,不僅會停留在孩子記憶中,對心理陰影、認知偏差的治療過程,很可能還會貫穿他們未來的人生。
“兒童網紅”制造流水線亂象,將兒童物化為流量裹挾下的傳播符號乃至逐利工具,也涉嫌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當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置。更值得反思的是,這樣追逐名利的渴望,真的是在幫孩子實現夢想嗎?“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份“深遠”能守護孩子成長為什么樣的人、擁有什么樣的人生,都需要父母多思多量。(成都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