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隨著最后一批參展商有序離場,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廣交會”)在廣州落下帷幕。
借助“中國第一展”,常州經濟開發區參展陣容延續強勁勢頭,參展商品覆蓋新能源、綠色家居、智能裝備等優勢領域。參展企業紛紛亮出“技術王牌”,以創新的技術、綠色的理念圈粉全球客商。
記者獲悉,參展廣交會是常州經濟開發區排名2024全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500強》(以下簡稱“省級開發區500強”)第一名后,首次組織的大型外貿“出海”行動。
前不久,國內著名咨詢公司賽迪顧問發布“省級開發區500強”,常州經濟開發區、遷安經濟開發區(高新區)、樂清經濟開發區、海寧經濟開發區、嵐山經濟開發區、佛山市順德高新技術開發區、防城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陽江臨港產業園、福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躋身全國前十。其中,省級高新區占據3席。
據悉,賽迪顧問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是國內權威的高端智庫機構。此次評選基于對省級開發區綜合發展實力、科技創新能力、區域發展活力、戰略支撐力、高效組織力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最終形成“省級開發區500強”和“升級潛力百強(2024)”榜單。
透過上述兩張榜單,不光可以洞見全國省級開發區(高新區)的整體實力以及梯級分布狀況,還可看到沖刺國家級開發區(高新區)的“板凳陣容”。
“省級開發區500強”高新力量約占三成
園區興,則產業興,園區,則經濟強。成都溫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下簡稱“溫江產業園區”)上榜“省級開發區500強”,便是生動的注腳。
2021年,溫江產業園區經四川省政府批復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多年以來,園區堅持特色立園,突出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精深加工、人工智能、銀發經濟等全市重點產業鏈承載地的功能擔當,擁有生物醫藥、綠色食品2個超200億級地標產業和裝備制造、印務輕紡2個過100億級重點產業集群。
記者了解到,溫江產業園區現有“四上企業”345家,高新技術企業356家,專精特新企業156家(國家級15家),2024年總營收76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380億元、稅收32億元,是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生物技術藥)。
目前,溫江產業園區在溫江與成都醫學城、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形成了“一區兩園”空間格局。
“‘十五五’期間,園區將朝著千億級產業集群的目標前行,奮力打造國內一流的醫藥健康產業高地”溫江產業園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記者觀察發現,在十強開發區中,高新區的形態有三種,如遷安經濟開發區(高新區)屬于兩區合一,佛山市順德高新技術開發區屬于“園”中區,福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則是產業園區。
盡管叫法不一,但做大做強開發區的目標是一致的。
位于燕山南麓、灤河岸邊的遷安,是河北省副地級城市,處于環渤海、環京津“兩環戰略”的前沿地帶。其特產遷西板栗,以個大皮薄、肉質細膩、糯性酥香而聞名全國。
“省級開發區500強”出爐后,人們發現遷安又多了一項全國第一:遷安經濟開發區(高新區)雖然排名全國第二,但如果按高新區排名的話,它又是全國第一。
“省級開發區500強”的出爐,讓一批有特色的省級高新區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湖北宜都高新區現轄宜都化工園、高新技術示范園、生物醫藥產業園、雙創產業園四大園區,已形成以新材料、醫藥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為主導產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重點培育產業,以現代物流、現代服務業為重點配套產業的新型產業結構體系。這次憑借突出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宜都高新區表現亮眼,成功躋身全國前列。在“省級開發區500強”暨《省級開發區升級潛力百強(2024)》榜單上,分別位列全國第52位(全省第2位)和全國第17位(全省首位)。
南昌安義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營業收入位列全省開發區前30強。“財園信貸通”發放貸款12.92億元(共238戶企業),貸款金額排名全省第一。去年,園區完成工業產值462.25億元,同比增長8.95%;完成營業收入387.17億元;完成稅收13.15億元,同比增長6.52%。成為南昌市唯一上榜的開發區。
鄂托克經濟開發區(高新區)2023年7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復認定為自治區級高新區。依托資源優勢,該區已形成煤炭一電力—冶金一化工四大主導產業,構建煤化工一氯堿化工一天然氣化工—精細化工一特種冶金—三廢循環利用一物流供應7大產業鏈條。在“省級開發區500強”榜單上,鄂托克經濟開發區(高新區)排名76位。按高新區排名則是第24名。
太原中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居第136位。其前身為太原不銹鋼產業園區,是太原市唯一的省級市管工業類開發區,獲評山西省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全國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五星產業示范基地,擁有不銹鋼(特鋼)專業鎮、半導體材料專業鎮2個市級專業鎮。
記者統計,在十強榜單中,省級高新區占有3席。百強和500強的隊列里,省級高新區分別占據32席和135席(注:屬性不明的工業園區沒有納入統計數據),占比分別達到30%、32%和27%。
豫魯蘇浙湘闖入前五 “500強”形成三級梯隊
南充高新區地處南充臨江新區順慶片區核心區,其前身為順慶瀠華工業集中區,始建于2007年,是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全省十大產業園區、全省優秀開發區。目前逐步形成以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等裝備制造為主導,以新材料、食品醫藥為特色,氫能、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在賽迪顧問的榜單上,南充高新區憑借突出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成功躋身兩份榜單。分別位列“省級開發區500強”全國第191位和“升級潛力百強榜”全國第57位(全省第3位)。
開發區是指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在城市規劃區內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旅游度假區等實行國家特定優惠政策的各類開發區。
而賽迪顧問發布的“省級開發區500強”所稱的開發區,只包括省級經開區、高新區以及其他產業園區。
多年來,省級開發區在促進地方體制改革、改善投資環境、引導產業集聚、發展開放型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強地方綜合實力的重要載體。
截至2024年,我國省級開發區總數量2200余個,地級行政區覆蓋率超過90%。
從區域分布來看,河南共有39個省級開發區上榜,數量排名第一。山東、江蘇、浙江、湖南緊隨其后,上榜數量均達到30個及以上,入榜開發區總數量共171個,同屬頭部梯隊。四川、安徽、湖北等14地上榜開發區總數量共264個,位于第二梯隊;北京、上海、新疆等11地上榜開發區總數量共65個,排在第三梯隊。
“冠軍”得主河南省,經過多年發展,開發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超過六成、營業收入占全省比重超過七成、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率超過八成……開發區已成為河南產業最集中、經濟最活躍的平臺功能區。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上榜數量雖多,但多集中在“腰部”位置。在榜單前100名中,河南上榜數量僅有6個,分別是:鄭州航空港先進制造業開發區(19名)、鞏義市先進制造業開發區(23名)、洛陽孟津區先進制造業開發區(54名)、濟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71名)、新鄭經濟技術開發區(84名)、西峽縣先進制造業開發區(93名)。
而在同一梯隊中,這一數量與山東持平,次于江蘇(10個)、浙江(10個)、湖南(7個)。
上榜“亞軍”山東省,擁有省級以上開發區170家左右。2023年,全省開發區以6.4%的陸域面積,聚集了全省47%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9.9%的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72%的外貿進出口、77.4%的實際使用外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稅收占全省稅收的57.7%。
銅牌獲得者江蘇省,共有34家省級開發區上榜500強。其中,省級高新區6家。
南京建鄴高新區是全市排名最高的園區,位列全國第36名。作為南京主城面積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該區已集聚上市企業1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4家,市政府認定的總部企業55家,重點謀劃數據算力、金融科技、智慧交通物流、數字能源、數字文娛、低空經濟、跨境電商七大先發賽道,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數字城市產業高地。
第二梯隊涉及14個省市區,上榜開發區總數量共264個。地處中部地區的江西省共有18個省級開發區上榜,分別是湖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德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章貢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彭澤工業園區、樂平工業園區、南康經濟開發區、德興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奉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安義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橫峰經濟開發區、武寧工業園區、信豐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
第三梯隊,共有65家開發區。除北京、上海、天津的22家外,其余43家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西部地區。
四大突出問題與四項建議
業內專家指出,此次省級開發區上榜數量眾多,說明開發區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也愈加明顯。
盡管省級開發區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支撐作用愈來愈大,但在新形勢新要求下,仍表現出一系列問題與短板。賽迪顧問通過評價分析研究、結合大量調研工作,認為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面臨管理體制機制亟待理順、同質化發展與競爭加劇、創新支撐產業發展能力不足、產業鏈價值鏈能級不高四大突出問題。
為此,研究建議,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上尋求新動力,在強化園區頂層設計上尋求新突破,在探索科技與新質生產力中尋求新變革,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上尋求新模式。
如,以發展模式創新為主線,建立權責清晰、規范高效的開發區管理制度,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修訂工作為契機,理順國家、省級開發區管理體制,通過“一區多園”等發展模式促進資源整合;完善開發區管理審批、規劃建設、考核評價機制,有序推進開發區政企分離、管運分開改革創新,理順開發區和屬地行政區關系。
研究諫言,優化開發區人財物管理,“千億級”以上開發區,探索實施“獨立財政”。
此外,省級開發區可以建立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產業發展模式,提升科技創新發展能力。打通“產學研用”鏈條,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完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圍繞開發區主導產業上下游的產品和技術開展研究,促進科技成果快速中試熟化。此外,依托本地創新資源,可以推動建立科技城、科創中心、離岸孵化器等載體,強化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同時探索鏈接全球創新資源,加快在國際和一線城市設立離岸科創中心。
同時,可以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加強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推廣應用,促進重點產業鏈設備更新、工藝升級、管理創新,建設高標準數字化園區;根據開發區自身發展條件,科學布局人形機器人、6G、清潔氫、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建立開發區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聚焦開發區重點產業,強化特色化發展,通過產業大會、產業指數等路徑,加大在高能級平臺的宣傳推廣,提升品牌影響力,打造特色產業I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