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嘉城,臨江枕界河。晨光撫煙火,夜幕映星河。”初聞黑河,源于它獨特的地理位置。
這座位于祖國雄雞版圖東北邊陲的城市,與一江之隔的鄰邦共同沐著黑龍江的波光。在決定踏上這片土地前,黑河于我而言,是被黑龍江水深情環抱的神秘邊城,是地圖上一個充滿遐想的坐標。
俄羅斯游客在黑河市文化街早市上選購蔬果。(3月20日攝)本組圖片均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姜思妮 攝
本以為邊城會偏遠而寂靜,可踏入這里,撲面而來的是無盡的包容與活力,滿是煙火人間的氣息。
春季的黑龍江畔,陽光在粼粼江面上碎成金箔。在大黑河島上遠眺,對岸城市的輪廓清晰可見,江風送來濕潤的水汽,帶著幾分異國風情。如此近的地緣關系,讓交流變得頻繁而自然。這距離,是江鷗振翅的須臾,是氣墊船疾馳的兩三分鐘,也是邊城人習以為常的“鄰居日常”。
走進口岸大廳,我恰巧看到中俄游客有序走向氣墊船登船口。望向已開江的黑龍江,不禁好奇在漫長的冰封期,人們如何跨越這道天然屏障。
與工作人員攀談后得知,除了眼下開江期的氣墊船,冬季冰封時旅客主要通過冰上浮橋乘坐客車往來,“坐大巴走浮橋只要十四五分鐘,氣墊船更快,兩三分鐘就到!”黑河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一隊副隊長宋凱望著江面穿梭的白色小艇說道。江水悠悠東去,這條曾被冰雪覆蓋的大江,早已化身為四季暢通的流動紐帶。
沿著江邊徐行,不多時便抵達大黑河島廣場。抬眼望去,中俄兩國國旗在高空舒展,宛如兩位并肩而立的守護者,靜靜見證著日月更迭與百姓往來。江風掠過,旗幟舒展,獵獵作響的,不只是織物與風的相遇,更是文化在碰撞中生長的聲音。
“黑河也許不是國際化大都市,但是有國際化大早市。”帶著期待,次日清晨7時許,我來到文化街早市。此時的市集已熱鬧非凡,攤位上暖黃的燈光,點亮了漸漸透亮的天空。
民以食為天,黑河的“跨界”從不拘泥于形式,早市已變身鮮活的“雙語課堂”。鍋氣與蒸汽交織,像一條蜿蜒的河,流淌著包子籠屜的熱氣、蛋堡煎鍋的聲響,以及商販們此起彼伏的吆喝聲。
俄羅斯游客在黑河市文化街早市上選購糕點。(3月20日攝)。
攤主們說,早市凌晨3點左右就有商販開始準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份熱鬧與活力,是黑河人生活的底色。
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黑河與對岸的貿易曾催生許多有趣的故事,“西瓜換化肥”等民間往來的片段,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如今,俄羅斯游客穿梭在早市中,挑選著水果、糕點、工藝品。
“口口香蛋堡”攤前,老板娘告玉梅一邊翻動鐵板上的蛋堡,一邊用流利的俄語給我介紹餡料:“牛肉、豬肉、魷魚!”她的熱情,真切將“每個黑河人都會說兩句俄語”帶進了現實。
環顧四周,幾乎每個店鋪都有中俄雙語標簽,方便鄰邦友人購物。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中俄語言交織,奏響一曲充滿生活氣息的市井樂章。
一輛貨車正在通過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黑龍江大橋。(3月20日攝)。
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黑龍江大橋橫跨江面,紅色的鋼結構橋身在陽光下格外醒目。站在大橋主題公園的觀景臺,1284米的橋身如一道長虹臥波,投下剛勁的幾何光影。這座2022年通車的大橋,如今已成為區域合作的關鍵通道。
“我們出口的蔬果貨源來自全國各地,通過公路口岸冷鏈運輸出境。”黑河方晟源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利指向口岸的冷鏈貨車說道。
兩國貿易的廂式貨車在橋上日夜流動,不僅載著蔬果、日用百貨、汽車配件,還實現了特殊的“自走式”貿易——拖拉機、鏟車等工程機械設備直接駕駛出境,仿佛機器自己“走”進國際市場。2024年自貿片區近300億元的進出口額,正是由這些晝夜不歇的車輪碾成現實,公路口岸的貨車長龍,成為凍土上躍動的經濟脈搏。
在黑河停留的日子里,我仿若踏入一個獨特的文化交融場域。街頭巷尾,中俄雙語路牌靜靜佇立,宛如無言的使者。而黑河人,更以一種自然而舒展的姿態,投身于對外交流的浪潮之中。
他們的眼眸里閃爍著自信的光芒,那是對本土文化的堅守與熱愛,更是對多元文化包容并蓄的從容。在早市熙熙攘攘的討價還價聲里,在與俄羅斯友人日常交談的歡聲笑語中,都能清晰地捕捉到他們對家鄉黑河深深的眷戀與自豪。
這種眷戀,不是狹隘的地域偏愛,而是源于對黑河獨特歷史底蘊和開放包容精神的深刻理解。他們扎根于此,見證著黑河在歲月中的變遷,從早年的民間互市,到如今的國際通商,黑河始終以開放之姿擁抱世界,而黑河人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汲取養分,豐潤著自己的生活。
當晨昏線掠過黑龍江,兩岸的燈火便會連成一片星河,照見邊城人間最真實的模樣:既有江水的悠悠輕吟,也有生活的鼎沸喧闐。
黑河璦琿圖書館內售賣印有黑河市特色街區的主題明信片。(3月20日攝)。
此刻,我終于懂得黑河人那份從容從何而來——當一條江成為鄰里間的紐帶,對岸的晨昏便化作自家窗臺的剪影。在這里,語言、飲食、文化如同江水裹挾的泥沙,在時光的奔涌中層層交融,于邊城人的氣質里沉淀出獨特的底色:黑土地的醇厚質樸浸潤血脈,異域風情的靈動鮮活流于舉手投足,共同勾勒出這片土地的精神輪廓。
離開那日,我再次望向江邊。江面上,氣墊船穿梭如織,劃出白色的航跡;岸堤邊,中俄友人并肩散步,笑聲隨著江風飄散。
這或許就是黑河的魅力——它用一條江的寬度,丈量著文明的廣度;用一座城的煙火,詮釋著開放的溫度。當汽笛聲再次掠過江面,我知道,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從未停歇,也永遠不會停歇。(記者姜思妮)
(新華每日電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