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網友們對王掞的評價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
王掞,全劇唯一一個可以不用雙腳著地就能離開金鑾殿的人,誰敢說他段位低?
還有人認為:
要是真厲害,太子絕不至于被廢!
那么,王掞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01
整部《雍正王朝》中,王掞出場的次數并不多,但每次表現出來的手段都不一般。
太子第一次被廢,他頂著百官、康熙的臉,一個人噴完所有人,最后還意猶未盡。
此事背后有康熙當導演,王掞也只是按劇本行走,所以看不出他的高明。
西北出現軍事叛亂時,康熙要推選大將軍王,王掞再一次出來攪局。
每一句話都說的有理有據,但綜合在一起就會發現,他其實就是個“攪屎棍”,讓老八等人的陰謀失敗。
可見,其段位絲毫不輸張廷玉、鄔思道之流,咱們先來具體看看這件事情。
因為老八等人背后的小動作,傳爾丹在西北遭遇大敗,他自己也丟了小命。
西北軍事迫在眉睫,康熙為盡快平息戰亂,決定挑選一位皇子主持大局,擔任西北的大將軍王。
會議正式開始之前,屬老八一派跳的最歡,制定了兩套計劃:
一套是選老八為大將軍王,備選方案則是讓老十四擔任大將軍王,就是不能讓老四搶了去。
正式會議很快拉開帷幕,剛一開始康熙看到老九在下面的小動作,直接點了他的名字。
老九則說老十四是兵部的ceo,應該先聽聽他的意見:
回皇阿瑪,胤禵現管兵部,兒臣以為應聽聽他的見解。
這話就很有意思了,當時整個九子奪嫡的情況是,老大被圈禁、太子被廢、老十三被圈禁,能勝任的皇子沒幾個。
老四也想爭取,可連卸年秋月的甲都費勁,能扛起這么大的重任嗎?顯然是不能的。
老九這么說,心思十分毒辣,就是讓老十四率先站出來保舉老八。
只要他發話,就相當于放棄帶兵的權力,還有誰是老八的對手。
康熙哪里不知道老九的心思,點名就是要聽他的意見。
扛不住老爹的壓力,老九只能出來說一些沒任何營養的話:
兒臣以為,阿哥帶兵只是個坐橐兒的主帥,要緊的事運籌帷幄,將士用命。
皇阿瑪適才說的一個賢字,兒臣認為至允至當,因為兒臣舉薦八阿哥胤祀,請皇阿瑪鑒納。
你瞧瞧,這像是一個為國分憂的皇子所說的話嗎?
阿哥們的命金貴,士兵的命就不值錢?這是潛規則不假,但卻不能再朝堂上說。
不得不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老九的話剛剛說完,老十就站出來支持。
九哥的話有理,當主帥的原用不著沖鋒上陣,諸葛亮一丁點兒武功也沒有,不照樣打勝仗嘛。
看到這一幕,當時就有一個想法:“老八攤上這兩個盟友,要能登上皇位,真就走了狗屎運”。
康熙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不知道,但肯定心中在暗罵“兩個不成器的東西,說的什么混賬話”。
只是,他還沒有發飆,沉寂已久的王掞突然站了出來。
02
這一次他沒有硬剛百官,而是出乎意料地支持老十的話:
十爺的話至為允當。老臣保舉一人,必能勝任。兵法云哀兵必勝,二阿哥胤礽自獲罪以來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贖前愆。
老臣以為如派胤礽前去帶兵,他一定會身先士卒,鞠躬盡瘁,請皇上鑒納。
第一次看雍正王朝,覺得王掞在這種場合說出這樣的話,莫不是昏了頭。
廢太子都兩次被廢了,而且還有那么多的不良前科,怎可能還會再被復立。
重溫《雍正王朝》才明白,王掞推舉廢太子并不是想再扶持他,而是為了出來攪局。
太子前后兩次被廢,背后都有老八的影子,這一點王掞必然知曉。
作為老師,哪怕處于私心、出于報復的心理,他也不可能讓老八等人奪走大將軍王。
可若是直接反對,無疑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以退為進”才是最好的手段。
先認可老十話,擺明自己的態度——我這樣做事處于公心,而不是為了挾私報復。
緊接著拿廢太子來說事,問題是胤礽從來沒有帶過兵,他是當大將軍王的料嗎?
毫無疑問,不是。
大將軍王要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老大最起碼帶過兵打過仗。
太子啥玩意都干,閑著無聊還會和小媽鄭春華一起學英語,就是沒上過戰場打過仗。
王掞這個時候出來推選太子,不是來搞笑的嗎?
對,要的就是搞笑,事老九說的“阿哥帶兵只是個坐橐兒的主帥”,“坐橐兒”還有誰比太子更合適。
你敢反對這話嗎?反對,就是打老九、老八的臉,不反對,選老八當大將軍王就是鬧笑話。
事情明擺著,王掞就是在用廢太子來類比老八,你覺得王掞的話有多荒唐,選老八就有多荒唐。
經他這么一攪合,文武百官心里跟明鏡似的,對呀,老八憑什么當大將軍王?
所以說王掞明著是推舉太子,背后卻是在反駁老八——你想當大將軍王,絕對沒有可能。
果不其然,康熙聽到王掞的話很不耐煩,直接讓人攙了出去:
好了好了,把王掞攙出去。
03
康熙命人將王掞“攙出去”,還表現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真的是生氣了嗎?
并非如此!
他是在通過對王掞的不耐煩,來表達對老九、老十那一番言辭的不滿,亦或者有這種想法人的不滿。
明擺著就是告訴大家,耶穌今天來了,老八也當不了這個大將軍王,我(康熙)說的!
敲山震虎很有用,之后老四站出來推舉老十四,大家伙一致同意。
由此可見,老十四能當上大將軍王離不開老四的推薦,更離不開王掞的攪合。
看完這些,你還覺得王掞是個簡單人物嗎?
或許還會有人說:既然王掞那么厲害,為何最后落得個自殺的下場。
仔細看看他死前做的那些事情就明白了!
王掞死前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件就是逼死鄭春華,第二件就是約談老四并向康熙推舉他為太子。
鄭春華再怎么著也曾是皇妃,誰擅自逼死皇妃,這一條罪名就不可饒恕。
當年,老十三為何會被圈禁,就是因為“假裝”了逼死鄭春華。
王掞不知道這樣做的結果嗎?自然是知道的,那他為何還要這么做?是為了給廢太子報仇嗎?
自然不是,他是為了向老四納投名狀。
王掞死前,曾被康熙叫過去談話,期間了解到康熙的身體狀況,也知道他立太子的傾向,所以才會在會談后找老四談話。
一方面讓他有所準備,一方面就是詢問鄭春華的具體位置,這不就是在納投名狀嗎?
老四能殺鄭春華嗎?絕對不能,這樣會影響他的名聲。
鄭春華畢竟身份擺在那里,莫名其妙的死了,必須有說得過去的人出來頂罪。
總得有人去做,總得有人承擔責任,王掞做剛剛好。
墳頭的土已經埋到了脖子的人,死了也不算多虧。
他自殺,相當于替老四背鍋,老四還不得善待他的家人。
他不自殺,但就殺皇妃這條罪名也是死,還連累家人,還不如自殺呢!
死前再為后代謀求一份榮華富貴,讓家族利益最大化,何樂而不為。
還記得王文昭嗎?原著中,他就是王掞同族的后輩,才學平平卻被雍正欽定為狀元,這背后未嘗不是一樁交易。
再退一步來看,大家都說胤礽爛泥糊不上墻,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康熙懷疑,背后還不斷有兄弟給他下套而已,即便如此還是當了三十幾年太子,想想也挺厲害的。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從這個角度來說,王掞絕不像表面那樣簡單。
對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歡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