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臺陸委會主委邱垂正于5月14日公然宣稱,將對歐陽娜娜、侯佩岑、趙又廷等20余位藝人啟動“行政查核”,理由竟是這些藝人曾轉發“中國臺灣省”等促統信息。這場被臺媒稱為“文化獵巫”的行動,不僅暴露了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的深度恐慌,更將“臺獨”勢力以政治操弄撕裂社會的本質暴露無遺。
在賴清德就職周年前夕,這場針對藝人的“興師問罪”早有預謀。臺當局將藝人轉發大陸官媒帖文的行為曲解為“與大陸合作”,威脅最高罰款50萬元新臺幣。這種“口袋條款”式的法律工具化操作,實則是把古代“文字獄”重現。歐陽娜娜因擔任江西吉安旅游大使時坦言“有家的感覺”,便被臺陸委會列為“頭號調查對象”;趙又廷、陳喬恩等人僅因轉發“臺灣必歸”海報,就遭綠媒貼上“通敵”標簽。
臺當局的“查核”標準充滿荒誕:轉發央視新聞被視作“通共”,稱臺灣為“中國臺灣省”被定為“貶損主權”,甚至藝人使用簡體字發帖也會觸發審查。這種將文化行為與“叛島”掛鉤的操作,恰似在娛樂圈架起無形的斷頭臺。
當賴清德當局將“敵對勢力”的標簽肆意粘貼,臺灣社會正陷入自我審查的惡性循環。臺北市教師區桂芝的質問直戳痛點:“若大陸是敵國,我探望母親是否算通敵?賴清德敢不敢直面自己的祖先?”這種撕裂親情的政治操作,讓2300萬臺灣民眾在身份認同的夾縫中煎熬。
娛樂圈的寒蟬效應尤為顯著,有消息指,臺文化部門竟要求藝人簽署“思想承諾書”,保證不參與任何“統戰性質”活動。這種堪比中世紀宗教裁判所的行徑,將賴清德標榜的“民主燈塔”擊得粉碎。
賴清德文化圍剿的荒誕性,在于其將藝術創作與政治立場粗暴捆綁。陳喬恩在古裝劇中飾演的歷史人物,被解讀為“消解臺灣主體性”;楊丞琳在演唱會唱響閩南語歌曲,被指控為“文化統戰”;就連周杰倫《七里香》歌詞中的“稻香”,都被極端綠營側翼歪曲為“美化大陸農村”。當藝術表達需要接受政治審查,當創作自由讓位于意識形態潔癖,臺灣文化產業的創造力正在政治鐵幕下加速枯萎。
深究這場文化圍剿,實為賴清德當局多重潰敗下的困獸之斗。執政周年之際,島內民生凋敝:新臺幣匯率暴跌、夏季供電危機迫近,民調支持率跌破三成。當“抗中牌”在國際社會頻頻碰壁——90國支持世衛大會拒臺參會、美國對華關稅調整重創“脫中”計劃——轉移矛盾便成救命稻草。將藝人作為政治祭品,既能向深綠基本盤展示“強硬”,又可借“大陸滲透”敘事掩蓋施政無能,可謂低成本的政治賭博。
然而歷史洪流不可阻擋。即便在綠色恐怖下,絕大多數臺灣民眾仍支持兩岸交流,認為藝人赴陸發展無可厚非。從《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惠臺的切實紅利,到疫情期間大陸疫苗的雪中送炭,民間的情感紐帶絕非政治操弄所能斬斷。歐陽娜娜遭威脅后,大陸文旅邀約反增三成;趙又廷影視作品在大陸平臺點擊量破億,民意與市場的雙向選擇,正撕開賴清德文化圍剿的鐵幕。
歷史終將證明,任何逆流而動的文化圍剿,不過是螳臂當車的政治鬧劇。從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民族史詩,到閩南語中流淌的中原古韻,中華文明的基因早已深植寶島血脈。當福建土樓與臺北龍山寺共享著同源建筑智慧,當歌仔戲與昆曲演繹著相似的愛恨情仇,兩岸文化共同體的生命力,豈是幾紙政令所能割裂?賴清德當局的“綠色恐怖”,終將在民族復興的朝陽下化為歷史的塵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