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在朝陽區實驗小學密云學校,信息教師李老師和飛象星球線上教師齊老師共同為三年級的學生們帶來一節人工智能“雙師課堂”。就在前一天,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科學規范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此前,北京市也發布了《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探索AI賦能構建具有首都特點的場景式、浸潤式、融合式實踐育人體系。這也是上述文件發布后,首個在京落地的人工智能課程。
“大家知道我們的生活中有什么AI應用嗎?”“如果讓你給AI提問,你知道怎么提問嗎?”“這首古詩背起來很難,怎樣可以借助AI配上熟悉的音樂來進行背誦呢?”課堂上,李老師和齊老師引導孩子們發現并理解身邊的AI應用,同時教會同學們作為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怎樣更好地讓常見AI工具服務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作為首家落地人工智能課程的學校,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密云學校校長徐國文介紹,學校通過“雙師課堂”引入飛象資源,每周固定課時開展AI通識教育,受到學生們喜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會選擇不同主題的教學內容”,徐校長表示,課程不僅拓寬知識面,更激發探究熱情,對傳統課堂起到了有益補充。李老師也表示,“過去備課需自行搜集案例、制作課件,現在飛象提供完整資源包,即便一些非人工智能專業的教師也能快速上手。”
2025年3月7日,北京市教委發布《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圍繞“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六大領域,打造場景式、浸潤式AI教育體系,并明確自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市中小學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每學年不少于8課時。這一方案與教育部5月12日發布的《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形成呼應,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正式進入AI素養培育的新階段。
兩份文件共同勾勒出中國特色AI教育的藍圖:小學啟蒙興趣,初中夯實應用,高中創新實踐。北京市更以11個具體應用場景為抓手,涵蓋智能備課、錯題分析、心理健康助手、智慧體育等教學與管理環節,推動AI與“五育”深度融合。政策落地的核心挑戰在于如何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師資短缺等問題。對此,飛象人工智能通識課以“輕量級”模式給出答案——僅需一間教室、一塊大屏,即可實現優質AI教育資源普惠。
飛象人工智能通識課首創“線上名師授課+線下教師互動”的智能雙師模式,將AI工具實操、倫理教育、跨學科實踐融為一體。課程覆蓋小學至初中全學段,包含10門課程、160節課,引入DeepSeek、騰訊元寶等國內外主流AI平臺,從生成式AI原理到應用開發層層遞進,并保持季度更新,確保學生接觸最前沿技術。這種素養進階,與《指南》提出的“螺旋式培育”完全一致。
“人工智能教育內容新、迭代快,城鄉規模化落地必須突破傳統模式。”猿輔導集團副總裁王向東表示,目前,飛象AI通識課已在全國25省份、超1342所學校落地,覆蓋深圳、重慶、云南等多地,包括縣域鄉村,惠及超15萬名學生。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溫婧
編輯/張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