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向來喜歡在“臺海問題”上做文章——比如在去年,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在接受《外交事務》雜志采訪時稱,臺灣問題不僅是中國國內的事,而且還是大家的事。
該言論一出后,曾在當時引起國際熱議。因為布林肯此言是在將臺灣問題國際化,是在干涉中國內政。
其實美國利用臺灣問題來惡心中國的行徑從未斷絕,但布林肯這番言論我們之所以翻出來再提一遍,主要是因為他的這番講話與以往不同,話語中還“暗藏殺機”。
據當時報道,他在強調臺灣問題國際化之際,還聲張“美國與其歐亞伙伴共同協調”政策,說中國對此表示的不滿證明了美國對華政策的成功。
無疑,布林肯是在暗示:臺灣問題國際化的背后,將是美國聯合其盟國對中國的施壓。
不僅如此,當年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也曾給中國提了一個醒:美國試圖在亞太地區部署約40萬人規模的美軍,以構建新的軍事聯盟網絡??傊畤@臺灣,亞太地區似乎顯得不安穩。
雖然布林肯已經是前任,但美國的大方針不會變,背后的大動作也并非無的放矢,這一切還得追溯到此前的年度《中國軍力報告》。
該報告認為:中國的軍事實力已經和美國非常接近。在海軍方面,中國擁有370多艘艦艇和潛艇,已經超過了美國海軍的290艘艦艇,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海軍。
至于空軍領域。中國正在增加第5代殲20隱形戰斗機的產量,而且中國的1900架戰斗機中約有1300架是先進的第4代戰斗機,中國的空軍力量已經可以和歐美相匹敵。
那核武庫么?中國在過去的一年里增加了至少100枚核彈頭,截至2024年,中國的核武庫已擁有600多枚可投入實戰的核彈頭,而且預估到2030年將擁有1000多枚核彈頭,中國的核武庫規模已經越來越接近美國。
總之該報告認為:中國計劃到2049年底建成一支世界一流的軍隊,到時候恐怕會成為美國最大的對手。
這份報告無疑還是在炮制“中國威脅論”。畢竟我方早就強調過:中國堅定的奉行自衛防御的核戰略,無意同任何國家搞核軍備競賽。我們希望美方摒棄冷戰思維和霸權邏輯,理性地看待中國的國防建設。
但是美國在冷戰思維里始終轉不過彎來,只知道中國馬上要追上來,自己必須立刻行動起來,阻止中國崛起,于是便有了布林肯這番發言。而現在,特朗普針對中國的關稅戰,同樣也是這個道理。
不過話又說回來,當年布林肯所提及的臺灣問題國際化、格拉西莫夫所提及的部署40萬美軍又是怎么回事?
據報道,早在拜登政府時期便為臺灣問題的國際化做了很多措施,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武裝臺灣。早在拜登時期,美國對臺軍售次數達到19次。
而且在拜登去年只剩一個月的任期時,他居然還進行了第19次對臺軍售,宣布向臺灣提供5.713億美元軍援,甚至還動用“總統提取權”批準總價高達5.7億美元的防衛物資與軍事服務和教育。
第二,引入歐洲盟友。早在2022年的時候,美國就已經開始不斷的引入自己的盟友。
例如在日本方面,于美國引導下,當時的首相岸田文雄很早提出:絕不容忍在東亞地區使用武力改變現狀的單方面企圖,并多次強調要和美國合作加強對中國的威懾。
在英國和澳大利亞方面,英國與日本簽訂防務協議,英國還和澳大利亞以及美國簽署聯合聲明,共同干預臺海問題。
如今英國依舊積極向美國表忠心,日本對臺問題態度依舊,就連法國、德國也時不時加入進來。只是美國的布局雖然看起來氣勢洶洶,但背后也有很多破綻。
在武裝臺灣方面,美國雖然拼盡全力搞軍援,但其軍援存在很多問題,例如不少軍援物資包裝混亂,不少為發霉或者為過期的殘次品。
而且美國的對臺軍售,還存在嚴重的延遲交付問題,例如去年臺灣收到了首批向美國采購的M1A2T戰車,其實是2019年特朗普第一個任期的訂單,延期足足有5年之久。
在聯合各國對中國施壓方面,中國也并非是單打獨斗——比如美國來勢洶洶,俄方就第一個站了出來,于是就有格拉西莫夫關于美國在亞太部署40萬的提醒。
而且難得的是,格拉西莫夫表示:俄方對亞太局勢保持密切關注,將與合作伙伴共同進行應對。如此看來,美國恐怕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未來臺海局勢恐怕不太平,但我們并不怕。
美國知名學者約瑟夫的一個觀點說得很好:美國應對中國的崛起要做的不是盲目的不顧一切的斗爭,而應該以務實的態度,實現美國和中國的共贏。
不過很可惜,美國當家人卻總是對這些真知灼見視而不見,不論是過去的拜登,還是如今的特朗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