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28 歲的李薇還在刷招聘軟件。屏幕藍光映著她半年沒燙的卷發,簡歷上 “待業 6 個月” 的經歷像道疤 —— 這個曾經在互聯網大廠熬夜改需求的 “拼命三娘”,如今每天靠追劇和外賣度日。微信彈出閨蜜消息:“我也被優化了,要不要組隊擺攤?” 這場始于 2025 年的 “集體賦閑”,正讓無數年輕人陷入沉思:當辦公室的燈不再為你而亮,我們該如何定義 “生存的意義”?
一、躺平數據爆炸:300 萬 “家里蹲” 的生存畫像
人社部最新數據畫出驚人曲線:
待業青年破 300 萬:16-24 歲失業率攀升至 18.7%,比 2019 年翻了一番
裸辭率飆升 300%:某職場 APP 顯示,35 歲以下主動離職者中,42% 選擇 “休息半年再規劃”
考公熱降溫 25%:曾經萬人搶的崗位無人問津,年輕人說 “反正考上也是 996,不如先躺平”
在深圳城中村,23 歲的阿杰展示他的 “躺平日記”:早上 10 點自然醒,煮包泡面看《老友記》,下午去公園喂鴿子,晚上在便利店寫小說。“不是不想工作,是投了 80 份簡歷都石沉大海?!?他的遭遇,是千萬待業者的縮影 —— 當 “努力就有回報” 的神話破滅,躺平成了無奈的自我保護。
二、三大推手:是什么讓年輕人集體 “熄火”?
在陸家嘴咖啡店里,前金融從業者陳宇掰著指頭分析:
? 1. 生存壓力像高壓鍋:月薪 1 萬不夠還房貸
房價收入比達 9.8:北京五環外首付 50 萬,相當于普通白領 5 年純收入
35 歲危機顯性化:大廠裁員優先 “畢業” 老員工,中年人自嘲 “前半生拿命換錢,后半生沒錢換命”
教育醫療兩座山:給孩子報培訓班一節課 300 元,父母一次住院花光半年積蓄
? 2. 職場內卷到窒息:996 把人變成 “電池人”
00 后員工調查:67% 遭遇過 “凌晨三點改方案”,45% 因 “無效加班” 患上焦慮癥
晉升通道固化:互聯網大廠總監平均年齡 32 歲,基層員工熬到 35 歲仍 “原地踏步”
價值感崩塌:前程序員小張說 “寫了 10 萬行代碼,離職時發現可替代性比想象中強”
? 3. 價值觀突然 “斷電”:努力了也住不進學區房
95 后辭職信高頻詞:“意義”“自我”“生活” 取代 “晉升”“加薪”
躺平文化反噬:B 站 “躺平學” 視頻播放量破億,“低配版人生” 攻略成頂流
代際觀念沖突:父母說 “找個穩定工作”,年輕人回 “穩定工作能防中年失業嗎”
三、躺平眾生相:有人被動墜落,有人主動斷舍離
在成都玉林路的茶館里,三個待業者講述不同故事:
? 案例 1:大廠裸辭的 “數字游民”
32 歲的王薇賣掉學區房首付:“每月還 1.2 萬房貸,不如賣掉房子去大理”?,F在她靠做跨境電商客服為生,每天在洱海邊工作 3 小時,“錢少了,但呼吸是自由的”。這種 “降維生存”,讓她的小紅書賬號收獲 10 萬粉絲,“原來離開寫字樓,我也能活得精彩”。
? 案例 2:考編失敗的 “蹲族青年”
25 歲的劉子軒在出租屋備考三年:“第一年差 1 分,第二年崗位取消,第三年體檢不合格”。現在他白天送外賣,晚上刷題,“躺平?我這是在等下一次沖刺的起跑線”。這種 “間歇性躺平”,在考編大軍中占比達 35%,他們用暫停鍵積蓄力量。
? 案例 3:返鄉躺平的 “新新農人”
00 后李娜放棄上海月薪 8 千的工作:“奶奶說家里的茶園沒人接手”。現在她直播采茶制茶,一場直播能賣 500 斤茶葉,“城市容不下肉身,農村放不下靈魂?現在我覺得農村挺有奔頭”。農業部數據顯示,2025 年返鄉創業青年超 200 萬,農村成了躺平的 “緩沖帶”。
四、當躺平成為社會鏡像:我們失去的不止是工作
在中關村創業大街,曾經的 “創業導師” 老周看著冷清的園區嘆氣:
消費市場速凍:奶茶店月銷降 60%,健身房倒閉率達 45%,“躺平的手,握不住消費主義的杯”
婚姻生育遇冷:上海結婚登記量創 30 年新低,年輕人說 “自己都養不活,拿什么養孩子”
社會齒輪空轉:某制造業工廠缺工 200 人,HR 苦嘆 “年輕人寧愿送外賣,也不愿進車間”
但也有溫暖的反例:社區志愿者團隊里,待業青年占比達 25%,他們在幫助孤寡老人中找到價值感;豆瓣 “躺平互助小組” 里,有人分享 “低成本生活指南”,有人組織 “線下讀書沙龍”,躺平不再是消極避世,而是主動尋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五、給躺平者的生存指南:暫停鍵該怎么按?
在心理咨詢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林悅給出建議:
? 1. 區分 “被動躺平” 與 “主動選擇”
被動躺平:建立 “每日小目標”,比如 “今天投 5 份簡歷 + 做一頓飯”,用微小行動打破焦慮循環
主動躺平:制定 “人生充電計劃”,像王薇那樣學習新技能,把躺平期變成 “能力升級期”
? 2. 警惕 “躺平成癮” 陷阱
設置 “重啟倒計時”:給自己 3 個月緩沖期,到期后逐步回歸社會,避免陷入 “越躺越廢” 怪圈
加入 “輕社交圈層”:參加徒步團、讀書會,保持社會連接,防止自我封閉
? 3. 重新定義 “成功” 坐標系
前外企高管陳姐的轉型:從 “年薪百萬” 到 “社區咖啡店主”,“現在我能記住每位顧客的口味,這種成就感比 KPI 更真實”
數據證明:47% 的待業者在 6-12 個月內找到更適合的職業方向,躺平有時是 “人生的戰略迂回”
六、社會之問:如何接住 “躺平的一代”?
在政協會議上,人社部代表提出建議:
建立 “過渡性就業” 機制:開發社區公益崗、靈活就業平臺,讓躺平者有尊嚴地過渡
降低生存成本: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推行 “職業技能免費培訓”,減少躺平的后顧之憂
重塑價值認同:宣傳 “多元成功觀”,讓送外賣、開小店等職業同樣獲得尊重
就像深圳某創業園區的標語寫的:“休息不是失敗,是為了看清未來的方向。” 當社會能包容不同的生活選擇,躺平才能真正成為調整期,而非終點站。
結語:躺平不是終點,而是人生的中場休息
深夜,李薇在日記本上寫下:“今天幫鄰居阿姨修好了手機,她送我一碗自己包的餃子。原來不上班的日子,也能收獲溫暖?!?她決定明天去社區申請志愿者崗位,“也許躺平的意義,是讓我停下來,重新聽聽內心的聲音”。
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按下暫停鍵,我們看到的不該是 “躺平有罪” 的批判,而是社會變遷中的陣痛與探索。就像《人民日報》評論說的:“允許人生有中場休息,才是社會進步的標志?!?/p>
你身邊有躺平的朋友嗎?他們的現狀如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對 “躺平潮” 的看法~ 關注就業話題,一起探討如何在壓力中找到平衡,讓每個靈魂都能自由呼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