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
你以為新冠已經過去了?可現實卻給了我們一個響亮的耳光。
就在很多人已經摘掉口罩、恢復堂食、出境旅游的時候,一條新聞悄無聲息地刷屏了醫務圈:香港在短短一周內新增31例新冠相關死亡病例,且檢測陽性率創下近年新高,出現了新一輪變異株傳播。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實實在在的警鐘。這一切,真的值得我們警惕。
為什么新冠病毒還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變異株會不會引發新一輪的疫情?我們該如何自處?
這些問題,不能再回避了。
新冠沒走遠,變異株又來了?
香港衛生署在最近的疫情更新中提到,本輪疫情中檢測出的毒株屬于XBB系列變異株,是奧密克戎的分支之一。這類變異株雖然致死率相對較低,但傳播速度極快,感染人數上升的速度遠超以往。
根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顯示,2025年5月初的一周內,PCR陽性比率達到了13.5%,為過去兩年中的最高值。
這不僅意味著病毒還在傳播,更意味著它可能正在悄悄“升級”。
這些變異株有一個共同特征:免疫逃逸能力增強。簡單來說,就是你打過疫苗、甚至感染過一次,也不能保證不會再次中招。
而且,這一次的死亡數據也很扎眼:一周31人死亡,其中半數為65歲以上老人,部分患者有基礎疾病。
“我以為發燒就是感冒,結果進了重癥監護室”
我有一位老同事,姓李,是退休的中學老師。去年冬天得過一次新冠,癥狀很輕,三天就好了。這次聽說香港又有變異株了,他一點兒沒當回事。直到前陣子,他在廣州探親時突然高燒,連退燒藥都懶得吃,自己在家捂汗。
兩天后,他被120送進了醫院,診斷為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的病毒性肺炎,合并心功能不全。
住了整整兩周才出院,出來時整個人瘦了一圈,連說話都得歇一歇。
醫生問他為什么沒有早一點就診。他說得很實在:“我以為新冠都過去了,沒當回事?!?/strong>
這就是現在最危險的地方:人們對新冠的警惕正在消失,而病毒卻從未徹底離開。
是不是“陽一次就免疫”?真相有點扎心
很多人都以為,“我去年陽過一次,應該沒事了吧?” 其實,這種想法就像是穿著雨衣在大雨中走了一次,覺得以后再也不會淋濕一樣。
醫學研究早就給出了答案:感染一次新冠,并不等于終身免疫。
根據《中華預防醫學雜志》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XBB系列變異株在免疫逃逸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過去感染過BA.5或BA.2變異株的人群,對XBB的中和抗體水平顯著下降,保護力不足30%。
也就是說,你可能“陽”過,但還是可能再次感染,甚至癥狀更重。
而且,二次感染的后遺癥發生率也不低,部分人群會出現持續性的咳嗽、心悸、睡眠障礙等“長新冠”癥狀。
“新冠就是個大號感冒”?別被表象騙了
這幾年,大家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可能就是:新冠已經“流感化”了。這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沒錯,但它不能掩蓋新冠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
新冠和流感的最大差別在于,它對免疫系統、心血管、神經系統的影響更深遠。
香港大學的一項追蹤研究發現,即便是輕癥患者,感染新冠后3個月內出現血栓、心律不齊、短期記憶力下降等問題的風險也顯著上升。
這不是“嚇唬人”。而是醫學數據的真實反映。
尤其是中老年人、有基礎病的人群、新冠后遺癥患者,更要警惕所謂的“第二波”。
我曾經接診過一位65歲的老阿姨,感染新冠后恢復得挺快,但一個月后突然出現胸悶、頭暈的癥狀。檢查發現是病毒感染引發的心肌炎,幸虧發現及時,否則后果不堪設想。為什么今年春天特別多人感冒?和新冠有關嗎?
你有沒有發現,今年春天特別多人咳嗽、發燒、咽喉腫痛,但查了又不是流感,也不是普通病毒?
很多人以為只是“倒春寒”惹的禍。但其實,在呼吸道病毒交織蔓延的背景下,新冠變異株正在“混入人群”,和其他病毒一起“作妖”。
這就是所謂的“多病毒共流行”現象。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2025年春季數據,全國多地出現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與新冠病毒共同傳播的情況,導致癥狀更復雜、恢復時間更長。
簡單來說,就是你以為是小感冒,可能是“多重感染”。
戴口罩還用戴嗎?你可能低估了它的作用
這幾年,大家對口罩的態度發生了180度轉變。
剛開始是“搶著戴”,后來是“懶得戴”,現在是“誰戴誰尷尬”。
但醫學界的共識始終沒變:口罩依然是阻斷呼吸道病毒傳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尤其是在以下幾種場合:
搭乘公共交通、醫院、人員密集的商場、學校、養老院等封閉場所。
一個小實驗或許能打動你:2024年北京地壇醫院做過一次流感季對照實驗,帶口罩人群感染率比不帶的低了63%。
這不是玄學,是實打實的干預效果。
“陽過”之后,還要不要注意飲食和休息?
很多人“陽”完就覺得萬事大吉,恢復正常作息、熬夜、喝酒、吃燒烤,跟什么事都沒發生一樣。
但從醫生的角度,我必須說一句:你是在透支身體的恢復力。
新冠感染之后,尤其是出現過發熱、咳嗽、乏力等癥狀的人群,身體需要時間修復免疫系統、呼吸道黏膜、肝腎功能等。
這段時間內,建議:
保證充足睡眠、飲食清淡均衡、避免劇烈運動、少吃刺激性食物。
有些年輕人覺得自己“底子好”,恢復也快。但根據我們科室的觀察,不少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感染后持續乏力、心率加快,甚至月經紊亂,這些都不是小事。
這是不是又要回到“封控”?我們還需要恐慌嗎?
這才是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是不是又得戴口罩、查核酸、封小區了?
實話實說,目前來看,國家并沒有也不會回到全面封控的時代。
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完全放松。國家衛健委在今年的防疫策略中提出:“平急結合、科學精準、重點保護?!?/strong>
什么意思?就是:
老人、孕婦、慢病人群要格外注意
有癥狀及時就醫,不能硬扛
出現聚集性疫情時,局部可采取臨時性管控
全民層面以自我防護為主,重點人群加強監測
這是一種更理性、更成熟的“共存”方式。
不是一刀切,也不是放任自流。
我們能做的遠比想象中多
說到底,這場疫情教會我們的一課是:
健康,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它來源于對生活細節的堅持,對身體信號的敏感,對科學信息的尊重。
面對病毒,我們不能盲目恐慌,但也不能盲目樂觀。
你可以選擇不看新聞,但病毒不會選擇不找你。
你可以不戴口罩,但病毒不會因此“放你一馬”。
每一次新變異株的出現,都是一次提醒——健康從來不是“過去式”,而是“進行時”。
參考文獻 [1]張敬信,楊慧,王麗娟,等. 香港地區XBB系列新冠變異株傳播特征分析[J]. 中國疫苗和免疫,2025,31(3):312-318. [2]李小紅,陳志強,王亞楠. 新冠病毒感染后心血管系統損傷的臨床研究[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24,52(12):1051-1056. [3]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R]. 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