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個標簽,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吧。這是中國家用電器的能效標簽。而下面這個,則是中國首批純電動乘用車能效分級表。這下好了,那些經常說買電車等于買電器網友們,當了一回大預言家。
那這個所謂的能效分級究竟是怎么回事?對消費者究竟有沒有參考?以前的電動車怎么沒有能效分級表?為什么能效分級制度被部分網友口誅筆伐?一篇文章解釋來龍去脈。
首先,之前有沒有類似的車輛能效標識?
這張是某車型的能源消耗標識,就是我們常見的,新車玻璃上張貼的“小黃紙”,其中很明確的寫到了車輛的電能消耗量,并貼心的幫消費者換算了這個電能約等于多少油耗,且每百公里需要的成本是多少。如果你看的夠仔細,還能看到下面關于開空調續航打折的信息。
但這種表述方式有幾個問題:
- 太過具體的數據,反而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不夠直觀,很多人買車的時候,只想知道省不省油,省不省電。百公里相差0.X度,1.X度電,對消費者來說無關痛癢。
- “小黃紙”的能效數據,是根據幾個固定的循環測試方法而來,比如大家常見的NEDC/CLTC。運行測試時不開空調,加速緩慢,極速只有114km/h,且近乎20%的時間在怠速,不太貼近消費者日常的用車體驗。
去年8月的一場能耗測試直播中,小鵬汽車的何小鵬就呼吁相關單位參考電器能效分級,來測試電動車的能效,并得到網友的一致認同。在這樣的背景下,就誕生了新能源汽車能效等級分級制度,用來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根據這次標準的制定者,《中國汽車能效聯盟》稱:能效分級標準借鑒家電能效分級,采用五級制,測試更貼合日常綜合工況,包含高速、低溫、空調等真實場景。續航方面,標注 “典型天氣續航”(20℃)和 “極端天氣續航”(-10℃);電耗引入 “每噸百公里電耗”,使不同重量車型能公平比較;補能明確 “20%-80% 區間實際充電時長”,避免被 “峰值功率” 誤導等一系列舉措。
按照以上的標準,以行車、空調、驅動、補能等4大能耗方向為基礎,綜合考量一臺車的整體能效。
當然,標準搞好了,肯定要先運行一輪的,所以抽檢了市面上常見的12臺純電車型,有合資有自主,有SUV有轎車,基本上涵蓋了大家常見的一些純電車型,測試成績如下。
按照整體能效來看,參加測試的12臺車中,11臺都獲得了一級能效。看似能效測試表現令人滿意,但也有很多網友提出了部分質疑。
“測試12臺,11臺都是最優,那這個測試有什么意義?”
“說是靠近真實情況,高速到底什么速度?跑多久?”
“區區-10°還算極端天氣?那東北那些-30°的情況怎么說?”
“空調能耗的測試標準是什么?加熱還是制冷?各占比多少?加熱是幾度到幾度?制冷呢?”
網友們的擔心確實有其道理,畢竟相比油車,新能源車的續航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但作為一個新興的測試標準,確實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其實對于我這個樂子人來說,以上的這些我都不關心,我只在乎一件事:
第一臺官方認證的五級能效車,會是誰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