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5年多哈世乒賽即將開打,中國香港名將朱成竹的一則賽程吐槽,撕開了本屆賽事的隱秘痛點——兼項選手的體能與時間管理困境。而國乒新生代主力林詩棟的“三線作戰”壓力,更讓這場風波成為全球乒壇關注的焦點。
一、15公里“鏖戰”:朱成竹的“一日三戰”
5月18日,中國香港選手朱成竹的賽程堪稱“魔鬼安排”:
- 上午10:00
:卡塔爾大學場館,混雙對陣韓國組合申裕斌/林鐘勛;
- 下午13:20
:盧塞爾體育場,女單迎戰國乒主力王藝迪;
- 晚上19:10
:返回卡塔爾大學場館,女雙搭檔吳詠琳對陣夏洛特·卡迪&安娜·赫西。
15公里的場館間距,意味著她需在3場賽事間往返奔波,單日車程超40分鐘,且無休整時間。朱成竹無奈曬出賽程圖配文:“這一天,我的胃和心臟都要罷工了。”這一吐槽迅速引發共鳴。
韓國選手林鐘勛同樣面臨混雙與男單的“午間連軸轉”,而德國乒協已聯合多國協會提交提案,要求優化賽程。
二、林詩棟的“不可能三角”:國乒新生代的極限挑戰
作為國乒男隊唯一身兼三項的選手,林詩棟的賽程同樣令人揪心:
- 賽事首日(5月17日)
:15:00混雙對陣英格蘭組合,23:30男雙迎戰韓國強敵;
- 次日(5月18日)
:22:10男單首秀對陣英格蘭名將皮切福德。
單日轉場3次、累計車程超2小時,這對年僅20歲的林詩棟而言,不僅是體能考驗,更是心理韌性的終極測試。
教練組坦言:“他的單板質量與戰術執行力是優勢,但密集賽程可能放大失誤風險。”更嚴峻的是,若林詩棟與搭檔蒯曼在混雙中晉級決賽,他將在3.5小時內完成“混雙決賽+男單1/64決賽”的“極限操作”,這在乒壇歷史上尚無先例。
三、爭議背后:商業利益與競技公平的博弈
本屆多哈世乒賽首次采用“主副雙場館”模式(盧塞爾體育場+卡塔爾大學場館),旨在提升轉播效率與觀眾體驗。
然而,15公里的距離卻成為運動員的“隱形枷鎖”:
- 高溫與交通風險
:多哈夏季氣溫常超40℃,選手需在班車密閉空間內忍受酷暑;
- 狀態割裂
:混雙與單打戰術差異大,頻繁轉場導致專注力下降;
- 傷病隱患
:日本選手早田希娜曾因連續參賽突發膝蓋炎癥,引發業界警惕。
國際乒聯雖回應稱“將優化賽程銜接”,但德國乒協的聯名提案已暴露深層矛盾!
希望多為運動員健康著想,競技體育的初心何在?
5月17日,多哈盧塞爾體育場,且看國乒健兒如何破局!
巴黎奧運乒乓球精彩集錦
觀看2025乒乓球直播 回放方式如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