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20日,北京機場。
當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潔緩緩走出飛機的那一刻,迎接他們的是一片熱烈的掌聲,周總理親自來到機場,和李宗仁親切握手。
這一刻,李宗仁持續了近二十年的歸鄉夙愿終于得以實現,而隨著這位“末代總統”回到大陸,身在臺灣的國民黨將領們,也紛紛有著歸鄉的念頭,其中也包括蔣介石。
故此,借著李宗仁回大陸的時機,毛主席向蔣介石發去書信,表達了中央政府誠摯歡迎蔣介石回歸大陸的態度。
面對毛主席的勸說,思鄉心切的蔣介石并沒有立刻同意,而是提出了六個條件。
中央政府考慮后,接受了全部的條件,然而蔣介石回大陸一事,卻并沒有隨著條件的達成而順利實現。
蔣介石的六個條件
當年,李宗仁回到大陸的消息傳到臺灣后,在島內引發了強烈震動,特別是在國民黨內部,這個消息不亞于“火山爆發”。
與此同時,無數人的視線都集中在了李宗仁身上,比起他回歸大陸一事,人們更為關注的,是中央政府將會給予他怎樣的待遇,是軟禁在家?還是以禮相待?
事實證明,我黨是極為寬宏大量的,不僅沒有對李宗仁進行“清算”,反而高度贊揚了他在抗日戰爭期間所作出的貢獻,之后毛主席更是熱情接待了李宗仁。
這樣的消息傳到臺灣后,許多國民黨將領都放下了懸著的心,因為他們看到了大陸對他們的態度,而眼下阻礙他們回大陸的因素,就是在于國民黨內部了。
就在這時,毛主席邀請蔣介石回大陸的書信抵達了臺灣,蔣介石何嘗不想回到大陸?但是身為國民黨主席和臺灣地區的領導人,他需要考慮得太多太多。
思慮了許久之后,蔣介石決定和北京進行談判,他向北京提出了六個條件,作為他回歸大陸的前提。
第一個條件是:蔣介石希望能夠以國民黨主席的身份回到大陸。
顯然,蔣介石提出這一點,是要保證自己回到大陸后的待遇,雖說李宗仁受到了大陸方面的禮遇,但是他蔣介石可以說是我黨多年以來的“頭號敵人”,如果回到大陸未必也會被北京以禮相待。
對于這個條件,毛主席在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商討后,決定同意蔣介石的條件,并且為了表達中央的誠意,毛主席還特別向蔣介石表示,愿意將廬山贈送給蔣介石,作為他回歸大陸后的住所。
之所以會選擇廬山,是因為蔣介石在大陸期間,有十幾年的時間都住在廬山。毛主席此舉,讓蔣介石頗為感動,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我黨的誠意。
不過,毛主席也向蔣介石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在回歸大陸后,蔣介石和一些舊部,不得選擇浙江省作為定居地。
這是因為浙江是蔣介石的老家,如果讓蔣介石和他的舊部回到浙江的話,恐怕會引發不可預估的麻煩。
對于這個要求,蔣介石雖然有些不悅,但看在我黨十足的誠意上,還是勉為其難地同意了。
第二個條件是:臺灣省的省長,必須由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擔任。
蔣介石的這個條件,是為了保障蔣家在臺灣的勢力和地位在他回歸大陸之后不受影響,當然這或許也有著“留個退路”的打算。
在這個條件上,毛主席沒有猶豫多久便欣然同意了,因為臺灣已經在蔣家的經營下發展了十幾年,蔣經國作為蔣介石的接班人,早已經對臺灣的方方面面都了熟于心。
讓他擔任省長,一來利于臺灣未來的發展,二來有利于蔣介石回歸大陸后,臺灣局勢的穩定。因此,這個條件我黨自然而然地同意了。
第三個條件:廈門和金門合并為一個自由市,作為兩岸聯系的地區,且市長由臺灣在金門市的市長兼任。
中央政府經充分考慮后,同意了該條件,但也附加了一個前提,即新成立的自由市,市長的人選必須經由中央同意方可就任。
這樣一來,兩岸均實現了自身的利益,可謂是“雙贏”。
第四個條件是:臺灣的軍權和外交權由北京接管,臺灣的陸軍改編為四個師,其中三個留守臺灣,另一個駐守廈門和金門,此外臺灣的其他事務需保持一定的自由度。
這個條件也比較合理,軍權和外交權由北京接管后,也就意味著臺灣將徹底成為中國的一個省,不再作為一個“主權地區”存在。
其次廈門和金門合并后,也需要部隊駐守。
最后一點,由于兩岸的發展水平不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同,因此大陸方面的習俗或一些政策并不符合臺灣發展的需求,保持一定的自治也無可厚非,這一點有些像如今的“一國兩制”。毛主席自然深知其中的利害,也同意了這個條件。
第五個條件是:臺灣回歸后會放棄美國的一切援助,但若臺灣遇到財政困難,中央政府應向臺灣提供不低于美國標準的援助。
這個條件在中央內部引發了一些討論,有人認為眼下國內自身發展情況還不理想,若再為臺灣撥付大量援助,勢必會影響國內的發展。
不過毛主席提出,臺灣放棄美國的一切援助,就意味著臺灣和美國劃清界限,美國政府企圖分裂中國的野心也會隨之破裂,這一點正是我黨所迫切看到的。故此,毛主席也同意了這個條件。
最后一個條件是:臺灣在回歸后,所有政府官員的職位和福利待遇不得降低,臺灣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得降低。
這一個條件也是最沒有異議的一個,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己當下的地位和所受到的待遇降低,就算換成我們的同志們,想必也會有這個要求,因此毛主席毫無意外地同意了。
以上便是蔣介石向北京提出的六個條件,而這些條件,中央政府全部同意,然而蔣介石回大陸和臺灣回歸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推進。
原本來說,在我黨宣布同意蔣介石的六個條件后,不說臺灣立刻回歸,至少蔣介石回大陸一事應該不成問題,但是就在翌年,國內的形勢風云突變,深刻影響著方方面面。
因此,蔣介石回大陸一事也被擱置,況且在那個時期里,身為國民黨主席的蔣介石若回到大陸,還不知道要掀起多大的波濤。
當時誰也不會料到,這件事會一直擱置下去,蔣介石直到去世,都沒能實現回到大陸的夙愿。
十年之后,當時間來到1975年,此時的蔣介石已經88歲高齡且身患疾病多年,自感時日不多的他意識到可能無法活著回到大陸,便打算邀請毛主席前往臺灣訪問,為兩岸的統一再出一把力。
然而,毛主席此時也已經是耄耋之年,而且患病臥床多年,完全無法遠赴千里之外的臺灣訪問。
即便如此,在得知蔣介石邀請自己前往臺灣訪問時,毛主席依然表示,可以讓鄧小平同志代替他前往臺灣訪問。
不僅如此,毛主席還指示,特赦了一些在大陸關押的國民黨戰犯,并為他們安排工作或提供去臺灣的途徑。
遺憾的是,就在兩位老人再度為祖國統一點燃希望的火苗后不久,蔣介石于4月5日去世,原本達成的六個條件和臺灣回歸相關的事務也再度擱置。
蔣介石逝世的消息傳到北京后,毛主席久久不語,只是默默地抽著手中的煙,許久后才重重地說:知道了。
毛主席知道,蔣介石的去世,意味著一次祖國和平統一的機會就此流失,因為蔣介石雖然和我黨斗了幾十年,但在祖國統一上卻是異常地堅決,他曾經說:誰敢搞“臺獨”,我就搞誰的腦袋!
在蔣介石去世之后的一年半里,周總理、朱總司令、毛主席先后離世,兩岸統一之事也被徹底延后,而這一延后,便到了今天。
大陸對臺灣回歸的誠意
實際上,除了這次答應蔣介石的六個條件外,我黨在臺灣回歸一事上,早在1956年便對外表達了十足的誠意。
1956年,周總理就臺灣問題表態道:用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蔣介石父子在臺灣回歸后,中央政府將會為他們安排職位。
另外在同年年底,周總理在加爾各答出席活動時,曾對記者表示:如果蔣介石帶著臺灣回歸,中央政府將會為蔣介石提供一個不會低于國務院總理的身份和地位。
這個表態要比前文提到的六個條件早九年,此時李宗仁也尚未回歸大陸,所以周總理的這個表態,向世界傳遞了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誠意。
還是在1956年,周總理在西花廳與教育家章士釗會面,就臺灣回歸問題溝通了許久。
席間章士釗突然表示,他正打算前往臺灣,去探望多年未曾謀面的妻子殷德珍,可以想辦法和蔣介石見一面,將中央政府的誠意傳達。
周總理聽聞十分高興,還將這個消息告知了毛主席。毛主席得知后特地接見了章士釗,將一封親筆手寫的信件交給了他,希望他能夠轉交給蔣介石。
但是毛主席轉念一想,章士釗的身份是政協主席,即便是前往臺灣探親,但礙于這重身份很有可能見不到蔣介石,這就需要一個人來將這封信交到蔣介石手上。
章士釗立刻想到了一個名為許孝炎的人,并將毛主席的親筆信交到了他的手中。許孝嚴接過信后,立刻前往臺北面見蔣介石,將信件交到了蔣介石的手上。
蔣介石拆開信件,毛主席在信中寫道:歡迎蔣中正回歸大陸,希望國共有機會再次合作,共同為祖國和平統一努力。
毛主席還特地在末尾寫道: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
“奉化之墓”指的是蔣介石母親的墓,“溪口”是蔣介石老家。主席此舉,意在告知蔣介石“故鄉一切無恙”。
看到這句話后,蔣介石久久無言,只是眼神中的思鄉之情怎么也無法遮掩。
不過,蔣介石并沒有對毛主席的這封親筆信進行回復,但他以另一種方式做出了“回信”。
1957年,在收到毛主席親筆信的次年,蔣介石派遣學生宋宜山來到北京,就臺灣問題和我黨進行磋商。
宋宜山一見到周總理便說:我是代表老師來尋求國共再次合作的,希望這次會晤能解決我們的問題。
周總理暢快地一笑:臺灣和大陸自古就是一家人,隨時都可以合作!哈哈哈哈!
之后的幾天里,宋宜山和周總理等領導同志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會議上,周總理向宋宜山傳達了中央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誠意并將具體政策總結為四點,這便是后來的“一綱四目”。
第一點是臺灣回歸之后,除特定事務,如外交事務等,其他事務仍由蔣介石掌管。
第二點是共產黨主張通過兩黨和平、對等談判,實現祖國統一。
第三點為臺灣回歸后,將成為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自治區。
最后一點為美國必須撤離臺灣,并且自此之后不再插手與臺灣相關的一切事務。
從這四點就能看出,我黨向臺灣方面所展現出的誠意,完全是為了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了全中華人民的福祉著想。
不過,在短短幾天的時間里,雙方也無法徹底達成統一意見,自然也就無法得出一個結果。
會談結束后,宋宜山在大陸游覽了許多地方,并將一路的所見所聞寫成報告,回到臺灣后呈交給了蔣介石。
通過宋宜山的報告,蔣介石看到了新中國成立八年以來所發生的變化,特別是中央政府的誠意,更是讓蔣介石驚訝不已。
不過,在國共再次合作一事上,蔣介石的心里像是有塊石頭一樣,久久無法放下,以至于他對合作之事避而不談,也導致兩黨合作一事流產。
之后又過了幾年,便到了李宗仁回歸大陸的時間,并由此引發了后續的一系列事情。
遺憾的是,盡管自從建國以來,大陸始終致力于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導致遲遲無法實現,而隨著兩岸第一代領導人的去世,這份沉甸甸的歷史使命,也由下一代肩負、傳承、實現。
參考資料:
1、鳳凰資訊-1965年國共秘談內幕:蔣介石已同意統一的六條件
2、央視網-1965年國共秘談內幕:蔣介石已同意統一的六條件
3、中國新聞網-65年國共三次密談 蔣介石曾同意攜舊部回大陸(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