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印度商務部長 Piyush Goyal 預計于 5 月 17 日至 20 日訪美,將與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和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會晤,商討雙邊貿易協議,甚至可能提出對部分美國商品實施報復性關稅 。而就在此前,中美 12 日于日內瓦發表共同聲明,雙方互相大幅降低關稅,并暫停部分關稅征收,后續還將持續磋商。這一消息瞬間引發全球關注,而印度在此番局勢變化中,處境顯得格外微妙。
回溯至 4 月,特朗普政府對全球加征關稅,尤其對中國施加高額稅率,一時間全球貿易市場風聲鶴唳。彼時,印度卻暗自欣喜,自認為看到了 “機會”。印度商工副部長親自表態,稱 “對印度來說機會難得”,還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夸贊有加,認為其 “公平”。印度國內諸多媒體也紛紛跟風,大肆宣揚美國因關稅從中國撤出的供應鏈,將會有很大一部分轉移至印度。在這種氛圍下,蘋果公司將部分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印度,更是讓印度堅信自己的判斷,認為 “替代中國供應鏈” 計劃即將美夢成真。
特朗普(資料圖)
為了抓住這一所謂的 “機遇”,印度政府迅速行動起來。莫迪政府不僅向美國打開電動汽車市場,對美國多類產品給予極低關稅豁免,擬定一攬子減稅政策,還與美國副總統萬斯商定武器合作協議,試圖通過一系列 “示好” 行為,換取美國對印度更低關稅,期望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優勢地位。
然而,現實卻給印度潑了一盆冷水。中美突然官宣談判結束,并互相大幅縮減關稅約 110%。這一結果讓印度措手不及。此前印度為尋求美國減稅所做出的種種 “大讓步”,瞬間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中國的關稅馬上回到了之前約 30% 的 “低稅率” 時代,印度原本設想的關稅優勢蕩然無存。截至目前,印度不僅沒有敲定與美方的談判協定,所謂的 “供應鏈替代中國” 計劃也徹底落空。從這一系列發展來看,印度無疑成為了這場關稅博弈中的最大輸家。
特朗普(資料圖)
除此之外,特朗普卻迅速將貿易戰的“炮火”轉向歐盟。當地時間5月12日白宮記者會上,特朗普言辭激烈,“炮轟”歐盟存在不公平貿易行為。他指出,歐盟每年向美國傾銷1300萬輛汽車,美國卻幾乎無法向歐盟出口汽車;歐盟向美國傾銷農產品,美國農產品卻難以進入歐盟市場。特朗普還指責歐盟一直在“起訴我們所有的公司……蘋果、谷歌和Meta”。他當場下令貿易代表啟動調查,并威脅要徹底切斷歐洲汽車對美出口,強硬程度較之前對華施壓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也標志著美國貿易戰的第二階段正式開啟。
早在4月初,特朗普政府宣布“對等關稅”,對歐盟稅率設定為20%。一周后,雖因金融市場崩潰,特朗普在維持10%的基準稅率基礎上暫停了關稅90天,但歐盟仍面臨美國25%的鋼鐵、鋁和汽車關稅。此后,歐盟成為首批對美談判的經濟體之一,雙方貿易談判代表團已舉行了三次會晤。盡管合照中雙方都面帶笑容,但討論收效甚微,只造成了混亂。歐洲官員感到沮喪,認為美方缺乏明確的談判目標,只是在隨意編造故事。一名了解談判情況的歐盟官員無奈表示:“這太荒謬了”,還坦言“達成協議可能還需要幾周時間,因為美國似乎多次改變關注點”。
特朗普(資料圖)
中國在這場貿易博弈中展現出的智慧與勇氣,為全球提供了寶貴借鑒。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中國沒有退縮,而是采取“硬碰硬”的反制策略。從最初對美國農產品、汽車、化工品等商品加征關稅,到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追加起訴,再到將多家美國實體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中國通過一系列組合拳,堅定捍衛自身利益。
這種堅決反制不僅讓美國認識到中國維護自身發展權的決心,也為中國在談判桌上贏得了主動,最終促使關稅回歸理性區間。中國的做法表明,面對貿易霸凌,各國要有敢于對抗的底氣,同時也要在合適時機展現和解的智慧,通過平等對話和協商,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
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已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使得全球貿易增長面臨更大壓力,供應鏈格局持續分化和重構。然而,盡管面臨挑戰,以多邊自貿協定為代表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也在不斷增強,世界各國攜手應對風險、構建開放型世界的共識仍然強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