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需要花3萬多塊錢買的“巨無霸”,讓鄰居都羨慕紅了眼。
如今卻淪為了分文不值的電子垃圾,要倒貼錢才有人給清理走。
技術夾縫中的畸形產物
世紀之交的中國家庭,25寸純平電視仍是主流,但渴望更大屏幕的欲望早已燎原。
2001年,長虹推出首款43寸背投電視,三米開外能看清《還珠格格》小燕子的酒窩,瞬間點燃市場。
原理簡單粗暴:把投影機和屏幕塞進鐵皮箱,通過鏡面反射實現(xiàn)畫面放大。這種“技術嫁接”造就了動輒80公斤的龐然大物——某型號機身凈重相當于兩個成年男性。
價格更是令人咋舌。2002年,一款50寸背投標價32800元,抵得上北京三環(huán)一平米房價。
某商場促銷員回憶,有個包工頭帶著現(xiàn)金當場拆箱驗貨,只因“隔壁老王家客廳擺著這玩意”。
巔峰時期,國內背投年銷量突破50萬臺,成為中產家庭的“面子剛需”。
致命缺陷埋下"禍根"
光鮮背后藏著“消費刺客”。家電維修師傅扳著手指算賬:“換個燈泡800塊,換鏡片2000塊,修三次夠買新電視。”
更糟的是內部結構——某型號拆機需要先卸下23顆螺絲,稍有不慎就會扯斷脆弱的折射光纜。曾因業(yè)主丟棄背投電視,清運費比處理廢舊家具貴三倍。
索尼工程師在實驗室對比測試發(fā)現(xiàn):使用5000小時后,背投畫面亮度衰減40%,而液晶電視僅下降8%。
市場風向突變,某賣場數(shù)據(jù)顯示,背投電視銷量從2005年的月均200臺暴跌至2008年的個位數(shù)。更殘酷的是技術迭代——當夏普推出全球首款65寸液晶電視時,厚度僅有背投的1/10。
時代拋棄時的殘酷法則
收廢品的大爺說“收這玩意純屬做慈善!背投電視按塑料廢料計價,每公斤0.8元,拆解費另收”。
與其同病相憐的還有等離子電視。2004年松下推出的42寸等離子售價29999元,雖然解決了電視的厚重問題,卻栽在每小時500瓦的耗電量上。
有用戶哭訴:“看兩集電視電表轉得都要飛起來”。
2006年,三星32寸液晶電視以“白菜價”引發(fā)轟動。6.8厘米的厚度、25公斤的重量,讓這兩個“難兄難弟”徹底被掃進歷史垃圾堆。
技術迭代的屠刀比想象中更鋒利。到2010年,55寸液晶電視價格跌破5000元大關,壽命卻達到背投電視的10倍。
曾經壟斷大屏市場的背投,市占率從70%暴跌至3%,長虹、TCL等廠商倉庫里堆積的背投核心部件,最終被論噸賣給廢品站。
到2012年,長虹6420萬元賤賣等離子公司股權時,倉庫里還有價值3億元的背投電視賣不出去。
技術進步背后的集體記憶
回望背投電視的興衰恰似一部快進的科技進化史。
它承載著國人從“看得見”到“看得爽”的欲望升級,也暴露了過渡性技術的先天不足。
正如某論壇網友的扎心評論:“我們買的不是電視,是那個攢錢三年、全家圍坐的夜晚。”
當4K超薄壁紙電視成為新寵,或許該留個角落,安放這些曾經驚艷時光的“笨家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