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徐匯這片賡續紅色血脈的熱土上,廣大勞動群眾始終是時代奮進的脊梁。從新中國第一塊“上海牌”手表到全球首例斷肢再植術,從漕河涇科技引擎到徐匯濱江新地標,勞動者們用智慧與汗水鑄就輝煌。2025年,徐匯涌現出2位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17名上海市勞模和先進工作者及6個上海市模范集體,他們用“愛崗、敬業、堅守、拼搏”的共同信念,詮釋新時代勞模精神內核。這份光榮屬于每一位在平凡崗位創造不凡的奮斗者,這份榮耀將化作驅動徐匯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激勵我們接續書寫“勞動創造幸福”的時代答卷。
董鵬宇,上海富瀚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預研部部長。他一直銘記新中國勞動者們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常年奮戰在研發一線,年度加班時間經常超過1000小時。他和大家同心協力將上海富瀚微電子從一家默默無聞的初創公司做到百億市值的上市公司,在細分領域做到領頭羊,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2020年,在全球芯片產能緊張以及國外對芯片出口限制的雙重壓力下,董鵬宇勇挑重擔,擔任了第一顆國產前裝車載ISP芯片項目負責人。抱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組織成立技術攻關組,帶頭把家安在了實驗室封閉式開發100天,攻關算法核心技術。從實驗室里忙到測試車上,從數九寒冬到炎炎夏日,經過夜以繼日的攻關,他帶領同事不僅成功實現了市場上第一顆兼容RGBIR與傳統Bayer Sensor的ISP芯片,并且攻克超過120db動態范圍的圖像超寬動態處理算法,同時解決了超寬動態圖像處理算法的鬼影與噪聲問題。上述關鍵技術的突破為中國芯片企業在車載前裝圖像處理芯片市場的布局掃除了關鍵技術障礙,打破了“芯片封鎖”,最終實現車輛前裝市場的第一顆國產車規ISP芯片的導入并大規模量產(月平均出貨超過百萬顆)。
董鵬宇把握技術發展趨勢,積極響應客戶需求,解決了AI技術在前端芯片上“落地難”的問題。他經過廣泛調研,發現安防監控客戶的最基本需求是人形、人臉檢測和識別應用。他帶領團隊瞄準客戶核心需求,2021年設計出普惠AI輕智能處理器以及配套算法,客戶拿到產品后,上電就可以使用默認配置的AI功能。采用“普惠AI”技術的芯片年出貨量已超五千萬顆,芯片量產后創收超10億元,有效地提升了“上海產”人工智能芯片在多領域的應用地位,獲得“上海設計100+”稱號。
在技術創新上,董鵬宇也是屢攀高峰。他研發了國際領先的多光譜圖像處理技術,相關專利已被國際知名企業引證超百次,極大提升上海產芯片在國際上的知識產權影響力,并在多顆芯片項目中落地,推動該項技術在汽車行業的產業化。
2024年,他率領團隊開發了“極光”系列AI-ISP處理器,在相同工藝同等效果的前提下,芯片面積比國內外同類產品降低50%以上。近5年來,他和他的團隊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款兼容RGBX的國產前裝車規ISP芯片;第一款內嵌NPU MAC,利用率超80%的量產IPC-SOC(普惠AI);第一款高性能AI-ISP SOC。
在校企聯合和產學研結合方面,董鵬宇積極探索,和復旦、交大、同濟、中科大等國內知名高校實驗室進行技術交流,協同中科大對面向監控應用的視頻編碼安全技術進行研究,對應研究成果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此外,董鵬宇還致力于人才培養和思想傳承,發掘培養40余位中、高級技術人才,組建了圖像音頻處理、AI神經網絡與視頻編碼三個專業算法團隊,并利用業余時間走進大、中院校,積極宣講推廣工匠勞模精神。2024年積極參加徐匯工會組織的“勞模進校園”活動,走進華理附中、徐教院附中、上海信息管理學校等校園宣傳工匠精神。憑借在集成電路設計和AI領域的技術造詣,他應邀擔任2024、2025年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評委。
“板凳須坐十年冷,芯火傳承九州明”——十六年如一日扎根芯片研發,董鵬宇用他“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外加科技報國的赤子之心書寫硬核答卷。從實驗室到產業前線,他始終將個人奮斗熔鑄于國家科技自強浪潮。冷凳未涼熱血,芯火終耀山河,他用滴水穿石的堅守詮釋了芯片研發者的匠心之道,踐行著新時代中國工程師“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擔當。
點擊下方,查看視頻
文稿:區總工會
記者:李夢婷
視頻:馬自豪、劉倩朋、武坤輝、朱文喆
編輯:陳海笑
校對:耿潔玉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