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客”登上“插秧專列”去往三江平原地區。人民網記者 蘇靖剛攝
人民網哈爾濱5月16日電 春耕時節,黑龍江省三江平原的廣袤田野間綠意盎然、生機勃發,處處洋溢著忙碌而充滿希望的氣息。據統計,自2000年起,由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持續開行的“插秧專列”便如“春日使者”般穿梭往來,這趟已累計運送190余萬人次的特別專列,實現了跨區域農業勞動力的高效輸送,承載著無數“插秧客”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憧憬,一路見證著建三江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歷程。
每年5月,暖煦的春光輕灑大地,在綏化火車站,一列貼有“插秧專列”的列車緩緩駛出站臺,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插秧客”,奔赴被譽為“北大倉”的三江平原。
如今,“插秧專列”如同一條流動的時光紐帶,從最初略顯陳舊的綠皮車,變為如今窗明幾凈的空調車;從車廂內人擠人、行李堆疊的局促擁擠,到如今座位寬敞、通道暢行的舒適愜意。它見證了“插秧客”生活條件的改善,更折射出墾地合作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
家住綏化市張維鄉前七村的務工人員田權,每年“插秧季”都會準時來到創業農場。田權說,他已經與農場種植戶黃加仁建立了20多年的雇傭關系,每年打工20多天,這些年從未間斷,在插秧結束后,他還通過用工手冊找一些其它農活,增加自己收入。
“20天大概能賺1萬多元”提到插秧務工之旅,田權笑容滿面,感觸頗深。“這些年,建三江變化太大了,每年來到這,就像回到第二故鄉一樣。”
隨著科技的進步,建三江春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插秧客”穿著雨靴,在泥濘的水田中彎腰勞作,一天下來腰酸背痛,而今,北斗導航、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插秧工作變得高效而精準。
多年來,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推廣新技術、引進人才,許多“插秧客”在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成為水稻種植的行家里手。
崔革和劉英夫婦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從最早乘坐“插秧專列”來建三江創業農場插秧,到后來自己承包土地種植水稻,見證了建三江水稻產業的發展變遷。“插秧客”崔革說,“剛來的時候,這里的種植大部分靠人工。現在不一樣了,機械化和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產量也越來越高。”在農場的支持下,夫婦二人不斷學習新技術,改良種植方法,水稻產量逐年提升,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為助力“插秧客”技能升級,建三江分公司各農場積極響應,根據“插秧客”的實際需求與農業發展趨勢,精心定制了實用技能的專屬培訓課程。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將理論知識與現場示范相結合,讓“插秧客”在實踐中掌握操作要領,使所學技能真正落地生根,為墾地合作培養高素質的農業人才奠定了基礎。
如今,建三江分公司正大力開展智慧農場建設,從第一臺水田智能化無人插秧機的應用,到擁有輻射萬畝的智慧農業先行示范區樣板,從農業生產的粗放管理到云平臺的精準管控,管理服務、產量、品牌、質量同步發力。這背后,是無數農業科技工作者和農場職工的辛勤付出,也是建三江人不斷創新精神的生動體現。?
“插秧專列”26載,代表的不僅僅是建三江現代化大農業的變遷,是墾地合作實現跨越發展的時代印證。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科技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著建三江向更加高效的現代農業加速邁進。(尚城、高鵬飛、杜宇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