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書店開了又關、關了又開的時代,人們習慣將原因歸結為電商的低價沖擊、注意力被社交媒體分散、居高不下的房租與人力成本。書店在城市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人們在多大程度上還能意識到,書店的價值,從來不只在于“能不能賣出更多書”?
近日,樂開書店發起“行走書適圈CityWalk”,通過8家位于上海虹口區四川北路一帶的書店和文化機構,串聯起行走路線,通過互動環節設計,促進讀者和書店的交流。在數字和流量主導的當下,這一活動試圖為書店爭取另一種生存方式——讓它重新嵌入城市肌理,重新成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結點。
(本期主持:池勉)
近期回顧
本次活動的發起人,樂開書店主理人蝸牛說:“做這個活動是希望讓更多人發現身邊的書店,在書店開著的時候可以常去逛逛,而不是等到書店宣告閉店時才知道書店的存在而去緬懷 。”
活動串聯的8家書店和文化機構,有的開在歷史建筑中(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1925書局、巴金圖書館),有的開在今潮8弄這樣的修繕保護街區(樂開書店、海上連環畫書店),也有的在創意園區(安古萊姆書店及空間)和嶄新的商場中(趣看美術館、Giftopia禮坊)。讀者可以通過步行或自行車駁接路線,在行走過程中感受虹口新舊交織的城市肌理。
活動海報及地圖,來自微信公眾號樂開書店上海
自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起,這一帶便是文化人匯聚之地——魯迅在此度過了生命的最后十年,創辦了左翼作家聯盟,支持進步文化運動。內山完造在此開設內山書店,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前哨,也是一批左翼文化人聚會、交流的重要據點。與此同時,商務印書館也在虹口設有分店,不僅出版現代知識體系的啟蒙書籍,還推動了學術與通識教育的普及。
直到今天,虹口依然保存著這些文化記憶的痕跡——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上仍有多家舊書店,街頭巷尾可見“魯迅小道”“紅色經典步道”“文化名人故居”等標識。這樣的歷史背景,讓虹口在實體書店數量日漸減少的今天,還能夠在步行范圍內串聯出以書店和文化機構為線索的路線,也讓這個行走活動具備了獨特的文化意涵。
“魯迅小道”地圖
虹口區紅色經典步道地圖
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內的魯迅專題書架、文創周邊
這些書店雖彼此臨近,卻各有特色,讀者群交疊但不重合。有像樂開這樣主理人主導的精選書店,有像海上連環畫書店和安古萊姆書店這樣的主打某一特定內容的書店,有魯迅與內山完造書局、巴金圖書館這樣繼承了名人文化遺產的書店和機構,趣看美術館則根據展覽內容持續更新主題書架。不同的讀者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書。
書店的經營背景也各不相同。成熟的書店品牌,主理人運營經驗豐富,入行時間久,經營比較穩定。有些得到政府或基金會的支持,營收壓力相對小一些。
但整體來說,書店的生態是比較脆弱的,容易受到不可控因素影響。比如蝸牛原本想要邀請參加本次活動的,在哈爾濱路經營了十年的半層書店,但因為所在地塊動遷,人流和文化氛圍大幅下降,已于今年3月結束營業。參加本次活動的安古萊姆書店及空間,今年初剛從租金上漲的愚園路搬到哈爾濱路,但半層書店關閉后,這條街的文化氛圍進一步下降,店主計劃在5月19日關閉書店的運營。
安古萊姆書店和空間
已經局部動遷的哈爾濱路
近年來,書店從業者頻繁提起和學習日本蔦屋書店的生活提案模式,尤其以東京代官山T-Site為榜樣,希望打造中國版的蔦屋書店。但最近,中國多家蔦屋書店的關停引起熱議。說到底,書店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獨立成立的,它需要土壤,需要讀者。代官山是一個獨特的社區,有多年的城市文化運營經驗。蔦屋書店的開設只是為已經成熟的生態增添了一名新成員。與代官山長期以來的社區營造相比,國內不少城市的書店嘗試仍集中在“店”的建設層面,社區層面的協同機制尚在逐步建立過程中。
本次行走的區域,雖然依托虹口的深厚文化脈絡擁有多家書店,也因為大量的城市更新,流失了一部分本地居民和商戶,像土壤流失了營養一樣,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
樂觀的是,書店已經開始行動。在樂開書店的收銀臺,可以看到周邊商戶的活動信息。趣看美術館中,也有樂開書店設置的呼應當前展覽內容的建筑主題書架。其余幾家書店都有專門書架,呈現魯迅和左翼作家的作品和虹口地域特色的文創紀念品。
樂開書店收銀臺旁邊放著合作友鄰商鋪相關物料
1925書局內的歷史展墻、書籍陳列和左翼作家丁玲的標識,書局前身是商務印書館虹口分店
書店從來不只是一個賣書的地方。作為嵌入城市肌理中的公共文化空間,它承載的是知識的流動、社區的連接與公共討論的可能,也是城市中少有的、可以慢下來的角落,是人們得以偶遇和交談的空間。真正打動人心的,不是價格上的折扣,而是在字里行間建立起來的理解、共鳴與連結。
本次活動的設計特別注重讀者和書店之間的交流。針對每一家書店和機構的特色,設計了互動環節,需要讀者和店員交流后完成任務,避免活動成為單純的打卡集章。
和每一家店員交流并全部集完章并不容易,筆者因為時間管理問題,錯過了巴金圖書館
比如在內山書店要回答店員“魯迅是哪一天和內山完造見面的?”;在趣看美術館,要回答正在進行中的《棟梁》展覽前言中提到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參與的兩個重要設計是什么?”;在海上連環畫書店和安古萊姆書店,分別要找到曾經獲得全國連環畫創作獎和安古蘭漫畫獎的書;在樂開書店,讀書需要找到《獨立書店生存報告》這本書里記錄的影響樂開主理人蝸牛的一段話。
在《獨立書店生存報告》中,樂開書店主理人蝸牛引用了圖中的話
越是垂直經營的書店,讀者和店主越容易因為具體的愛好而緊密連接。
在海上連環畫書店,有讀者選了書后和店主聊起自己媽媽最近買的連環畫,家里兩代人都是這家店的讀者。在安古萊姆書店,我遇到了專門從閔行來的老讀者,愉快地和店主聊起小時候看的漫畫和動畫片。樂開書店的書架上,貼著許多讀者手寫的便簽,是書籍介紹或摘抄,也是一種有溫度的傳遞,是人們走進線下書店的原因之一。
拜訪當日的海上連環畫書店有不少讀者
典型的樂開書店書架:貼著各種手寫圖書推薦和摘抄
日常運營中,書店通過規律舉辦活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氣質,吸引同頻的讀者反復到場。
半層書店的老讀者邵宏峰先生向筆者描述為什么他會反復去這家書店:首先選書很好,舉辦的活動也和別的書店不一樣。最喜歡的是換書會。人不多,但是大家都愿意開口交流,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機會,主理人Nikki也對書很熟悉,會在旁邊補充介紹。通過這個活動,他拓展了自己的閱讀范圍,認識了朋友。雖然書店關閉了,老書友的朋友關系依然保存,延續著自發的換書活動。大家依托書店建立了新的社會關系。
書店的關閉是有時代性的原因,我們感謝書店曾經的存在,珍惜因為書店產生的美好回憶、人和人的連接、個體的成長,并帶著這些繼續生活。幸運的是,還有人在堅持開書店,還有人在開新書店。
活動發起人蝸牛提到她喜歡的作家韓浩月的一句話:“如果你喜歡一家店,都要經常來光顧。不然,你喜歡的事物就會慢慢變得越來越少。”或許,通過“行走書適圈”這樣的行走與連接,人們能更清晰地意識到城市中有什么是不能失去的。
(文/池勉 住在上海的寫作者,關注城市生活和人的身心健康。文中圖片除特殊說明外,均為作者拍攝)
本周主題推薦
書丨《獨立書店生存報告》
本書由14位國內實體書店的店主共同創作,記錄在紙書和實體書店式微的當下,這些依然堅守在傳統行業的人們,如何打造一家書店,在與市場較量的過程中有過哪些故事;如何維護讀者群,書店最受讀者喜歡的活動是什么;書店的經營理念是什么……當理想遭遇現實,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們以自己的方式,面對生存其中的這個世界。
書丨《馬可瓦爾多》
這本書由卡爾維諾撰寫的20個獨立短篇故事組成,非常適合隨時拿起閱讀。每篇故事書寫的都是城市小工馬可瓦爾多的生活日常,他喜愛觀察城市里那些微小的、常為人們所忽略的事物,在現實中保留著自己的幻想,由此而發生些或奇奇妙妙,或荒誕可愛的故事。對他來說,“生命中除了以小時計酬的薪水、額外的工資補助和家庭津貼外,還有某些東西可以期待。”(本書由樂開書店推薦)
書丨《燈塔》
如果世界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你能接受嗎?無知的時候,我們滿足于自己的世界,無論大小,生存即可。可是有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的世界之外,有更大的但卻完全未知的世界,你該如何選擇?若未知的世界讓人心生恐懼,我們是自我封閉,還是勇敢走出去? 圖像小說《燈塔》用電影慢鏡頭一般的黑白線條勾勒了一個緩緩流動,不動聲色卻動情的人性故事。角落里充滿了鮮活的、震撼人心的巧妙細節,一個孤島的靈魂原來也可以如此豐富。開放的結局,讓讀者禁不住想下去。(安古萊姆書店和空間推薦)
書丨《巴別塔》
《巴別塔》是華裔作家匡秀靈創作的奇幻小說,以19世紀殖民擴張為背景,構建了一個圍繞語言與魔法的獨特世界。作品深刻批判殖民主義與文化霸權,探討語言的雙刃性:既為溝通橋梁,亦成壓迫工具。作者借巴別塔神話隱喻人類因語言誤解而分裂的宿命,呼吁尊重文化多樣性,消解隔閡。奇幻外衣下,小說叩問權力、身份與反抗的永恒命題,兼具思想深度與敘事張力。(1925書局推薦)
書丨《祖國的花朵》
幸福學習,天天向上!(海上連環畫書店推薦)
書丨《同懷:魯迅與中國共產黨人》
《同懷:魯迅與中國共產黨人》為閻晶明“魯迅研究”系列又一部力作。著者以嚴謹考據與散文筆法交融的獨特風格,從“魯迅與中國共產黨人”這一獨特視角切入,從一個重要側面凸顯魯迅的精神品格,魯迅在中國共產黨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中國共產黨人對魯迅的信賴、對魯迅形象的維護、對魯迅作品的熟稔。本書既是魯迅研究和黨史研究的重要補充,也有助于讀者管窺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的風云跌宕和人性光輝。(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推薦)
上海·講座丨荒野入城:身邊的野生動物
上海·講座丨海派傳承 價值賦能:上海近現代建筑遺產保護利用案例分享
上海·讀書會丨“誰的博物館?”藏品、觀眾和博物館的未來
上海·讀書會丨舌尖上的文明:美食中的歷史演變 ——《吃的中國史》新書分享會
上海·活動丨鐵腚!鐵腰!鐵路 ——《綠皮火車,去鄉野中國》新書分享會
上海·沙龍丨看老房子、打卡新劇、City Walk的融合菜怎么做?
上海·活動丨塑“站”速“決”,騎跡自然——2025世界環境日零廢棄行動
北京·展覽丨《燕山散步》項目文獻展
廣州·展覽丨地平線——鄭來喜水彩作品展
深圳·活動丨5·18國際博物館日限定
西安·活動招募丨518國際博物館日,一起在Localab本地實驗室編織城市記憶
杭州·講座|天目里美術館x正向藝術研究會 “今天我們對山水有用嗎”第二回:更重要的不是“公共建筑”——博物館的三種歷史構造
杭州·分享丨城市閱讀者的故事會
線上分享丨漫談《山海經》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dongyl@thepaper.cn)
來源:池勉 王越洲 靜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