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巴沖突中一敗涂地,莫迪的糟心事兒,還沒完。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中東期間,對蘋果公司CEO庫克一通抱怨,又戳到了莫迪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特朗普說,他跟庫克是很好的朋友,蘋果公司卻帶著5000億美元去印度到處建廠,這讓他很不高興,他認為,庫克應該回美國建廠,白花花的銀子,寧贈特朗普,也別給莫迪啊。
莫迪和特朗普,感情破裂了
莫迪的野心
特朗普“二進宮”以來啊,莫迪是第一批訪問美國的領導人。當時還是2月份,特朗普還沒拿出“對等關稅”政策。莫迪已經有所預感,跟特朗普簽下不少合作協議,印度將大力購買美國的能源和武器裝備,以換取美國在關稅政策上放印度一馬。可在特朗普拿出的“對等關稅”清單中,印度領到的數字是26%,遠高于日韓和歐盟,只是略低于中國。莫迪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美國和印度的梁子,這就算結下了。按說美印之間的實力差距過大,莫迪沒道理跟特朗普硬犟,但印度的“贏學”氛圍,甚至比美國還要濃。你看這次印巴沖突,明明是印度輸了,莫迪還要搞一個為期10天,遍布全國的慶祝儀式。號稱“民主之母”的印度,當然不甘心被特朗普騎在頭頂。
莫迪的計劃很完美,但執行很拉胯
加上前段時間,中國憑借強硬反擊,讓美國收回對等關稅,莫迪也準備跟美國硬碰硬,結果他還沒出招,特朗普的大棒就敲下來了。按特朗普的說法,蘋果公司應該帶著5000億美元回美國建廠,莫迪政府只能眼巴巴看著,失去大筆投資固然很痛,萬一除了蘋果公司,還有更多外資效仿,印度咋辦?
印度制造
說起來,印度號稱要“承接”中國產業鏈的時日也不短了。2014年莫迪剛上任,就提出“印度制造”計劃,試圖借助中國產業鏈轉移,復制“世界工廠”的成功模式。期間,莫迪出臺了不少配套的政策,比如加強基礎教育、發放高額補貼、進行貨幣改革等等,結果11年過去,印度的制造業占比非但沒提升,還從15%降到13%,連美國專家都感慨,同樣是人口大國,印度和中國比起來,只能當反面教材。
莫迪的“印度制造”計劃有哪些問題呢?首先,他高估了印度自身的能力。不是說印度政府辦這事兒的決心不足,而是對印度人的學習能力、吃苦耐勞的水平認知不足。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初富士康去印度投資建廠,從中國帶去上千人的龐大技術團隊,結果大半年的培訓下來,印度本土工人的合格率只有3%,富士康只能搬回中國。
印度工人的素質,無法跟中國相比
其次,他低估了制造業發展的難度。在莫迪看來,發展制造業無非就是建廠、生產,把貨賣出去。但其實,僅是建廠這一項,印度政府就搞不定。修建一個大規模的工廠,需要當地交通、電力、建筑、物流等多部門、多領域的協調配合,中國能在7個月內建起特斯拉超級工廠,換成在印度,7年也未必能建起來。
豪賭失敗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點。莫迪沒搞清楚,印度在國際上的定位。他說印度是“有聲有色大國”,要在2047年之前,把印度建設成發達國家。這話騙騙印度本國民眾還可以,拿到國際上就吃不開了。他在位這些年,看似靠對華強硬,從美西方要到了不少好處,但其實,美西方只提供了除幫助外的一切支持,年復一年下來,印度實際利益沒拿到多少,反而因為美西方的吹捧越來越飄。
在這些因素疊加下,才會有前段時間的印巴沖突,如果印度能打贏,什么都好說,莫迪展示強大實力的同時,能讓美西方持續下注。可既然打輸了,他再談什么對華強硬,美西方也不會相信。至少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印度都會是一個被美西方嫌棄加壓榨的狀態,至于什么取代中國產業鏈,更是想都不用想。
最關鍵的,是印度沒打贏巴基斯坦
更諷刺的是,跟印度爭搶中國產業鏈的,不是越南、不是墨西哥,而是美國。特朗普好像認定,把這些低端制造業帶回美國,真的能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說,以后的美國人民,將過上在工廠擰螺絲的幸福日子。既然是這樣,正在搞產業升級的我們,也只能對美國人民送上最真誠的祝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