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深夜,克里姆林宮官網悄然更新一條法令——普京的名字赫然出現在俄羅斯科學院監事會主席一欄,這是繼總統、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聯邦安全會議主席之后,他親自攬下的第四個國家級實權職位。
一個掌管基礎科研的“虛職”,為何需要總統親自掛帥?這場被西方媒體嘲諷為“無人可用才讓總統頂崗”的任命,背后究竟藏著俄羅斯怎樣的生死棋局?
權力核心的“科研總動員”
普京簽署的這份總統令,將俄羅斯科學院監事會成員名單釘在聚光燈下:總理米舒斯京、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國家杜馬主席沃洛金、儲蓄銀行行長格列夫等軍政經核心人物悉數入列。
這個超規格配置的監管機構,表面任務是“審議重大科學發現”,實則直接掌控科學院每年超5000億盧布的預算分配權,以及軍工、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領域的研發方向。
耐人尋味的是,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的加入,這位以“技術官僚”形象接任防長的經濟學家,曾在2024年主導《俄羅斯聯邦科技發展戰略》修訂,明確提出“科研必須服務軍事技術創新”。
如今他坐鎮科學院監事會,意味著俄軍方的需求將直接嵌入基礎研究——從核聚變裝置到量子計算機,都可能被標注“軍用優先”。
技術主權的“最后防線”
成立新機構的深層動機,寫在俄羅斯近三年的科技賬本里,自2022年西方制裁切斷90%高端芯片進口后,俄軍工企業被迫用洗衣機拆機芯片拼湊導彈導航系統,民航客機因缺件停飛率達37%,普京在2024年國情咨文中痛陳:“沒有技術主權,就沒有國家安全。”
為此,俄羅斯科學院監事會首項任務就是重組科研體系,根據法令,該機構將強制打通科學院與軍工聯合體的數據壁壘,要求所有涉及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的課題必須提交“軍民兩用可行性報告”。
這種“戰時科研機制”已初見端倪: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最近三個月申請的132項專利中,87項與無人機抗干擾技術、超音速導彈耐高溫涂層相關。
中俄聯手的“技術突圍”
普京的“親自掛帥”還暗藏國際棋步,2025年1月,他突訪俄羅斯儲蓄銀行總部,當著中國駐俄大使的面宣布:“中俄AI聯合實驗室明年落地莫斯科。”
彼時該銀行剛獲得向中國出口人臉識別技術的許可,而俄軍正在測試中國企業的星鏈競品——低軌衛星通訊系統。
這種合作模式正被系統化復制,俄科學院新設的“東方技術協作部”,首任部長由精通漢語的院士斯米爾諾夫擔任,專司對接中國“十四五”科技攻關項目。
首批合作清單包括:黑龍江大學提供寒地電池技術,華為參與貝加爾湖量子計算中心建設,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聯合研發新一代核反應堆冷卻劑。普京在監事會成立當天致電中方時強調:“這是21世紀的技術同盟。”
絕境下的“總統經濟學”
當西方媒體譏諷“普京連科研都要抓”時,莫斯科國立大學的實驗室里,研究員正用中國提供的5納米光刻機試制芯片。這個價值2.3億美元的“違禁品”,正是普京親自協調、經中亞鐵路秘密運抵的。
克里姆林宮的這次人事布局,暴露出俄羅斯精英斷層與生存焦慮的雙重困境,正如《金融時報》所言:“當制裁讓俄羅斯失去90%的海外科學家,總統只能把自己變成國家首席工程師。”
如今的普京,只能左手攥著科學院的技術火種,右手握著中俄聯動的突圍密碼——這場豪賭沒有退路,因為賭注是整個俄羅斯的未來,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