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初,中國東南沿海某空軍基地上空,一架殲-36隱身戰斗機完成全武裝實戰化試飛,首次搭載霹靂-21高超音速空空導彈。這次試飛模擬西太平洋方向目標,驗證了該戰機在4000公里范圍內的遠距打擊能力,標志著中國空軍進入"斬鏈"時代 。
殲-36的作戰半徑達3000公里,配合霹靂-21導彈的1000公里射程,形成覆蓋第一、第二島鏈的打擊網絡。從浙江基地起飛,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已被納入攻擊范圍,這種覆蓋能力使傳統"防區外打擊"概念失效。三臺渦扇-15C發動機提供41噸推力,確保戰機在不開加力狀態下保持1.8馬赫巡航速度,作戰半徑比殲-20提升50% 。
霹靂-21導彈的9馬赫速度和雙脈沖發動機技術是關鍵突破。該導彈能在飛行中段關閉發動機滑翔,末段二次點火加速,有效應對敵機機動規避。對比美軍AGM-158C導彈370公里的射程,霹靂-21的打擊距離提升270%,可在敵方發射武器前摧毀其平臺 。
隱身與反隱身技術博弈出現轉折。殲-36配備的全頻段主動掃描雷達和被動光電系統,能穿透傳統隱身涂層。米波雷達探測距離達500公里,太赫茲雷達可識別0.01平方米級目標,紅外傳感器則通過熱源追蹤鎖定敵機。美軍F-22的0.0001平方米雷達反射面積優勢被抵消,其紅外特征在殲-36的光電系統中暴露無遺 。
體系化作戰能力成為制勝核心。北斗衛星提供實時定位,陸基超視距雷達覆蓋關鍵航道,無人機群構建戰場監控網。從目標發現到導彈命中,整套殺傷鏈可在8分鐘內完成。這種速度使敵方預警機、加油機等關鍵節點失去反應時間,被迫退至1500公里外安全區,導致其作戰體系瓦解 。
戰術變革引發戰略連鎖反應。埃及在試飛成功后12小時內取消24架"陣風"戰機訂單,轉向采購中國裝備。美國空軍NGAD六代機項目因技術瓶頸推遲,而殲-36已進入量產階段,2025年計劃交付48架。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空戰規則重構——傳統"發現-鎖定-攻擊"流程被"發現即摧毀"模式取代,制空權爭奪從戰機對抗升級為體系對決 。
當你在手機屏幕前查看殲-36穿越云層的試飛畫面時,西太平洋上空正進行著每秒30萬次的數據交互。從預警機后撤300公里到關島基地進入打擊半徑,這種"超視距獵殺"究竟如何重塑現代空戰?點擊評論區,用你的視角解讀殲-36帶來的戰略變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