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做房產銷售的鄰居聊天,他說現在帶看十組客戶,九組都在問房價還會不會跌。
從側面也印證了,普通人買房還是把投資放在第一位。放在五年前,大家可是連夜排隊搶房的,其實從去年開始,樓市就出現五個扎心現象,預示著樓市大局已定。
現象一: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這才是最狠的釜底抽薪
現在60歲以上的老人有2.96億,相當于美國總人口,到2035年,這個數字要漲到4億。老一輩手里至少一套房,年輕人要么繼承,要么壓根不生了,90后比80后少了3000萬,00后又比90后少了2500萬。
以前開發商總說城鎮化帶來剛需,可現在農村進城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城里年輕人又嫌房價太高直接躺平。
舉個例子,上海某新盤銷售吐槽,去年開盤的剛需小戶型一半被中年人買走,說是給子女備著,結果孩子根本不想背房貸。
現象二:工資追不上房價,泡沫快撐不住了
上海、深圳的房價收入比是40倍,普通人要不吃不喝40年才能買套房。對比美國紐約才6倍,咱們的房價早就和老百姓收入脫鉤了。
為什么以前能漲?因為大家相信房價永遠漲,掏空六個錢包也要上車。可現在呢?月薪1萬,不吃不喝50年才買得起北京五環的老破小,還不如租房攢錢去旅游。
更扎心的是,全國戶均住房1.1套,空置房多得能住下3億人,房子早就不缺了。
現象三:保障房入市,商品房沒人接盤了
去年國家宣布要建600萬套保障房,相當于每年給120萬家庭發便宜房票。比如深圳的共有產權房,價格只有商品房的60%,年輕人申請到就能落戶上學。
這意味著什么?以前中低收入人群咬牙買商品房,現在直接分流到保障房市場。
現象四:房產稅試點擴大,囤房的人慌了
雖然具體方案還沒落地,但試點城市已經從上海、重慶擴到杭州、深圳。邏輯很簡單,房子多的交稅多,逼著炒房客拋售。
這種心態一旦蔓延,二手房掛牌量只會越來越多,進一步壓垮房價。
現象五:政策轉向,開發商不敢漲價了
今年初央行發話:絕不讓房地產風險影響到銀行!”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別指望再來一波漲價去庫存。
看看房企現狀,萬科轉型做機器人,碧桂園名字都刪了“地產”倆字。開發商現在拿地都要算保障房配建比例,賣貴了沒人買,賣便宜了虧本,只能拼命搞精裝修忽悠改善客。
未來會怎樣?三條路擺在年輕人面前
一線城市,房價陰跌,但好地段依然堅挺。核心區學區房可能穩住,但郊區盤會持續擠泡沫。
二三線城市,跌回2015年水平,鄭州、武漢等庫存高的城市,房價可能回到七八千一平。畢竟人均住房面積都41㎡了,誰還缺房子?
租房時代來了,國家猛推租購同權,北京海淀試點租房也能入學。
最后說句大實話,如果你是掏空家底湊首付的剛需,不妨再等等,保障房和房產稅落地后,房價還有調整空間。
如果你是想投資的,聽句勸,以前閉眼買房能賺錢,是因為有人口增長和貨幣放水,現在這兩個紅利都沒了。
樓市這場游戲,我們這代人可能是最后一批玩家。但換個角度看,年輕人不用再為買房賭上人生,或許才是真正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