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包含著虛偽,但對虛偽進行過于極端的道德審判,反而是對人性的單一化理解?!?/p>
“誒我寫南山南那種歌,說實話,分分鐘寫出來。不用一星期,三天。南山南好寫,太好寫了。為什么我不寫了?爺們兒要臉!”
近日,民謠歌手馬頔在節目中的發言引發網友大量轉發與模仿。emoji玩梗和表情教程之外,網友改編的“畢業論文好寫”也登上小紅書熱榜。
(網友的emoji玩梗和“畢業論文好寫”)
還有網友用AI制作各路名人以這段話介紹自己經歷的視頻,西域孩子李白、長安孩子唐僧、柏林孩子貝多芬、科西嘉孩子拿破侖——
(網友玩梗AI視頻)
有網友調侃,“爺們兒要臉”呈現出一種看似瞧不起自己的老本,實則超不經意炫耀的“裝”感,再搭配上夸張的表情,真是好大一個“裝貨”。也有網友認為,馬頔不想復刻曾經爆火的作品,而是關注自己當下的進步,是一種真實的心境分享。
馬頔究竟裝沒裝?眾說紛紜。但這讓我們思考:
什么是裝?裝一裝怎么了?難道裝就不真實了嗎?
“裝”包含著虛偽,只是一種滿足個人即時心理需求的無傷大雅的舉措。在人性絕對的好與壞之間,存在可接受的虛偽。
01
做“裝貨”:一種復雜的生存策略
“一幫low貨!一幫裝貨!生人勿近熟人更是滾開!”
去年,有關“裝貨”的吐槽在互聯網走紅。
社交媒體上,有的人家境優越但仍在“哭窮”,在他人感慨物價的帖子下留言“還好吧我已拿下xxx”。
有的人對別人不懂的問題陰陽怪氣,“但凡是個xxx都知道”“這不是常識嗎?多看點書吧!”
還有人明明無人過問,卻在群聊或朋友圈花式秀出自己的生活細節,暗中拉踩別人的品味不如自己“小眾高級”……
(有關“裝”的表情包)
“裝貨”通過營造虛假形象、夸大自身條件、或者看似不經意展露實則非??桃獾男袨?,來獲取社交認可、流量、利益或優越感。
“裝貨”行為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自我價值感往往不是獨立生成的。人們像照鏡子一樣,通過想象“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來定位自我,在與他人互動中構建并確認身份認同。
(《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 [美] 查爾斯 ·霍頓·庫利 著))
生活中,個體梳妝打扮可能不止為了愉悅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自己的照片并收獲大量點贊評論,才更能印證內心“我今天打扮得好看”的想法;個體認為自己性格好、能力強,他人給予類似的評價則會讓個體更堅定對自我的正向評價。
“裝貨”行為的危險之處,在于真實自我和“鏡中我”界限的模糊。個體將他人評價納入衡量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內在認同的標準也會隨之變化。
當他人評價與內在認同的天平逐漸失衡時,重要的便不再是“我是怎樣的”,而是“我在他人眼中是怎樣的”。
當下,有許多聲音呼吁個體不要在意甚至屏蔽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只關注自己內心的聲音。但自尊的建立并非只基于個體孤立的思考,完全獨立的個體并不存在,人是難以脫離環境的社會性動物。
(哈佛大學公開課《愛情與自尊》)
外在評價難以避免,“裝”這一行為或許也可以有新的解讀角度。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人的認知能夠影響情緒與行為反應。當個體越相信自己能夠做成某件事并付諸實際行動,哪怕行為很小、尚未有成果,也能無形中推動正向反饋的顯化。
做“裝貨”實際上是一種復雜的生存策略——行為本身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如何讓外在評價和標簽“為我所用”。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裝”的時刻,適度的“裝”、做出實事,也能幫助自己收獲肯定,向目標不斷前進。
(網友評論自己也是“裝貨”)
如何平衡他人評價與內在認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做“裝貨”的生存策略提醒我們,從意識到自己“裝”的那一刻起,天平就已存在。
直面這座天平而非忽視或逃避,或許能在通往自我認同、悅納自我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02
“裝”的冒犯:異化的標準與區隔
雖然做“裝貨”的生存策略有積極一面,但人們對“裝”總體上持反感態度。
“被裝到了”不適感的來源,在于“裝”對他人的輻射構建了隱形的比較級。
當一個人表露出“裝”的行為時,潛臺詞是在他人身上找到了優越感。這種比較將成績、品味、財富、才華等外界定義的標簽,量化為可以比較和審判的標準。
我們要警惕的,正是標準不斷極端化——
究竟考多少分才算厲害?上哪所學校才算精英?有多少存款才算富裕?喜歡哪個歌手、讀哪本書、看哪部電影、追哪個明星才算小眾有品位?
無論是分數焦慮還是學歷歧視,是品味比拼還是家境之爭,沒有人經得起無窮無盡的比較和審判。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千人千尺,“標準”或許是沒有標準的。
(心理學家菲利普 ·津巴多的快問快答)
他人“裝”的行為是對個人標準和秩序的沖擊,人人都不愿被卷入一場自己不曾知曉也不愿參與的比較。因此,“裝”的本質是一種冒犯。
對這種“冒犯”感到不適,在社會文化層面有更深的內因。
東亞傳統文化提倡為人謙恭、謙遜、謙和,強調“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個體可以明確自我優勢、認同自我價值,但應當意識到自己存在不足、他者仍有值得學習之處,所以不應隨意貶低、蔑視他人。
自謙之下無優越,這不僅是一種道德追求,還代表了人在社會生活中應當知道自己的“位置”何在。
在社會中,諸如生活品質、藝術品味等文化消費本質上是不同階層斗爭、排斥彼此的結果,反映了社會的區分與差異。同理,諸如經濟、學歷、才能等被量化的標準也成為區分階層的工具。
(《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 [ 法 ] 皮埃爾 ·布爾迪厄 )
在區分與差異的社會認知下,“裝”可能被理解為一種錯誤的模仿,即未達到標準應有水平卻試圖用表象制造身份與優越感,是對這一秩序的“僭越”。
在電影《窈窕淑女》中,奧黛麗·赫本飾演的賣花女伊莉莎容貌美麗、聰明伶俐,但她出身貧寒,以賣花為生。
在語言學家希金斯教授的發現和指導下,她改變了自己原本代表底層身份的口音,搖身一變成為說著上流口音、舉止談吐優雅的貴族夫人。
《窈窕淑女》改編自蕭伯納的戲劇《賣花女》。原劇中,改變的口音、談吐、衣著是伊莉莎“裝”成上流、試圖跨越階層的工具,而她在追逐高貴社會身份的同時,逐漸迷失了自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陷入對“貴族夢”破碎的極度不安。
(伊莉莎前后對比)
社會結構性問題固然難以輕易改變,但這促使我們反思自身、對抗陳見——
在錯誤的比較規則下,輸贏之分沒有意義。無論是“冒犯”還是“僭越”,人都不應該被某種既定的標準或差異強行區隔。
03
“裝”的邊界:人性的虛偽與真實
從縱深思考回到現實生活。
有的人覺得朋友圈天天曬成績、美照、旅游圖是一種“裝”,但有的人覺得這只是單純的分享;有的人覺得“裝”特別煩人,有的人卻覺得刷到了看一看也無妨。
從反感到無感,每個人對于何為“裝”的定義有所不同,能夠接受他人“裝”的閾值也存在差距。
如何看待“裝”的復雜,有關人性中的虛偽。
許多“裝”的行為具有展演性,言行可能和真實情況不一。
例如,有的人表現出對某一領域知識的精通,裝出一副“懂王”模樣,實際上卻是半瓶水晃蕩;
有的人炫耀自己全款拿下某樣價格不菲的商品,裝出一副自己買東西從不看價格的闊綽模樣,實際上可能為了買這一件東西而做“月光族”。
(藝術家 Joan Cornellà 諷刺人性虛偽的漫畫)
那這些行為是單純的壞么?顯然不是。“裝貨”們既沒有給他人造成財產損失或帶來健康威脅,也沒有在社會上引發極大的不良影響。
“裝”的人可能只是享受摁下發布鍵、收獲大量點贊好評、別人羨慕嫉妒恨等結果所帶來的爽感,或者只想激勵自己“fake it til you make it”、提升自信心。
“裝”雖然包含虛偽,可能最終讓個體陷入不良情緒和處境,但只是一種滿足個人即時心理需求的無傷大雅的舉措。
因此,在人性絕對的好與壞之間,存在可接受的虛偽。
每個人在不同的語境中,都會呈現出不同面貌:在職場上,人們“裝專業”;在戀愛時,人們“裝成熟”;在家庭聚會中,人們“裝開心”……
這種“角色扮演”不是純粹的虛偽與欺騙,而是出于社交秩序、自我保護、甚至是追求更好的自己的一種選擇,也是社會化過程的必然結果。
(有關“虛偽”的漫畫)
虛偽的對立面是真實,我們怎么看待虛偽,便如何理解真實。
每個人在不同處境下會有怎樣的想法、做出何種選擇,是偶然和必然的結合。因此,在面對外在現實和內在人性的復雜性時,人應當被允許擁有戴上面具、虛偽片刻的權利。
人性的真實是一種綜合了主客觀世界復雜性的狀態,而非一條一成不變的定理。如果對虛偽進行過于極端的道德審判,反而是對人性的單一化理解。
但當虛偽超出了人性所能承受的模糊地帶,當“裝”的行為問題被濫用、損害他人信任和關系秩序時,再批評也不遲。
(電視劇《甄嬛傳》)
所以,回到開篇的那個問題:裝一裝怎么了?難道裝就不真實了嗎?
——似乎無法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
因為生活的答案之書,鮮有非此即彼的答復。
(圖片素材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