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怎樣的年輕人?
翻看朱銘熙的簡歷和朋友圈,你很難想象,一個今年才21歲的大學生,4年的時間,竟然做了這么多事,取得了這么多成績,似乎活出了比同齡人多出幾倍的人生。
這個黑龍江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大三學生,連續兩年獲得學校一等綜合獎學金,還先后榮獲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金獎、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3)國家金獎,第十四屆“挑戰杯”秦創原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國家金獎,取得了聚焦于智能助殘領域和無人駕駛等領域的多項專利……
休學創業一年的他,已經是杭州泊點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及執行董事,公司不僅已獲得百萬融資,去年的營收也達到了150萬元。
他是怎樣做到這些的?5月15日,在冰城青創匯他的公司,記者見到了這個00后的年輕創客,聽他講述這一路走來的人生算法和成功密碼。
記者注意到,講述這些故事時,他的眼里,一直有光。
大一時在實驗室常泡到深夜,被門衛大爺攆是“家常便飯”
朱銘熙說他在上大學之前,都不能算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好學生,甚至是個淘孩子。但他打小就對金融和科技特別感興趣,甚至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就跟著家人玩一些金融產品。等到上高中的時候,特別喜歡看像喬布斯、比爾·蓋茨等這些成功人物的傳記,他還特別喜歡羅永浩,有一次看到他的一句話:“我只是覺得我一定能做成比較大的事情,不管是什么,然后也不會為錢發愁。”當時的小朱同學就覺得:“我也應該是這樣的人。”他早就想好了,自己上大學要選的專業,不是金融,就是科技。“因為我覺得這兩個行業是能夠改變世界,也能夠改變自己人生的杠桿。”
所以當他考上黑龍江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后,就開始發奮學習,學到深夜兩三點是常事,終于取得了專業綜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績。他還一頭鉆進了實驗室,最開始做的是一個簡單的自動尋跡小車,到了大一下學期,他作為負責人自主申報的“安全駕駛預警智能助手”,就獲評國家級大創項目。“那段時間我們沒日沒夜泡在實驗室,一到晚上10點14分,就會被門衛大爺給攆出去。”為什么這么精準?“因為10點和10點10分會分別打一次鈴,打鈴后大爺上到六樓正好是四分鐘。”
朱銘熙簡單跟記者介紹了安全駕駛預警智能助手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攝像頭,采集你的面部信息,捕捉你的眉動和眼動參數,來判斷你有沒有疲勞駕駛。”這種靠面部與人體信息進行人機互動的“小試牛刀”,也讓朱銘熙堅定了自己在這個領域前行的目標,看到了這個市場的廣大前景。這就有了后來的手語翻譯機器的研發,不僅改變了很多聽障人士的生活,也讓他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改變。
精神分析學家卡倫·霍妮說:“你無須——事實上也不能教會一粒橡籽長成橡樹,但是,如果給橡籽一個機會,它內在的潛能就會長成一棵橡樹。”朱銘熙就像是這樣一棵橡樹,只要給他土壤、陽光和風,他就會瘋狂地伸展意愿與能力的枝干,直至枝繁葉茂。
解碼“無聲世界”,讓聽障孩子跟媽媽“說”出我愛你
2021到22年的朱銘熙,已經敏銳地察覺到了人工智能的風口,也注意到了從國家層面對于“科技向善”理念的倡導。他和小伙伴們進行了各種市場調查,也在實驗室里進行了無數次的激烈探討,最后把產品研發的方向鎖定在了智能助殘領域,做一個聾啞人與外界即刻交流的手語翻譯機器。
在后來的一次路演中,朱銘熙說起他們研發的初衷:“在我們的身邊,有這樣一個群體,在他們的世界里能聽會說是一種超能力。中國數千萬聽障人士,手語翻譯員的數量還比不上每個月聾啞人增長的數量……那如果每一個聾人都有一個翻譯助手,他們的生活、工作、人生會不會不一樣。”
當時市場上雖然也有類似的產品,但卻往往受限于光線、動作規范與否,或穿戴不方便。“我們就想到了用肌電信號人機互動的方式來做這樣一個產品”,朱銘熙簡單地跟記者解釋道:“就是用一個裝置有肌電信號采集模塊和陀螺儀的智能臂環,來監測使用者手部和臂部的運動姿態,同時我們又創新性地加入了面部肌電信號的采集,就是在AR眼鏡上加了兩個電極貼片,能夠捕捉面部細微的表情,解決了手語翻譯細粒度的問題。”朱銘熙還自豪地表示,他們背后手語翻譯的大數據庫,還推動了我國標準化手語的普及。
產品研發成功后,他們找到一家聾啞學校進行測試。“當時一個小男孩的媽媽,第一次聽到兒子用手語‘說’出的‘媽媽我愛你’,激動得眼圈都紅了。”朱銘熙說:“我們這個產品有兩個slogan(口號):讓手語可以被聽到,讓聲音可以被看到。”也就是說,還可以通過AR眼鏡顯示字幕。通過“聽見”和“看見”,成功實現了雙向無障礙的實時手語翻譯,極大提升了聽障人士的生活質量。因為這個項目的創新性和社會效益,讓他們最終獲得了第八屆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金獎,這也是黑龍江大學及黑龍江省屬高校第一個國家金獎。
但讓朱銘熙欣慰的不止是榮譽:“我們用了兩年的努力,就為了讓他們能發出一個聲音,我們認為值得,因為對于我們而言是兩年,對他們來說,卻是一輩子。”
跨越山海奔赴理想,在火車過道里“躺”出創業路
產品的研發過程固然艱難,產品的融資和推廣之路更是不易。
朱銘熙給我看了一張照片,那是火車上狹長的通道里,兩個并排躺著的兩個男生的腿:“這些年跑融資的路上,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湊合一晚。”
最艱難的時候,他自己個人欠債十幾萬,團隊欠債幾十萬。他默默地在自己朋友圈的封面上置頂了一段話:“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卻得不到結果的日子,我們把它叫做扎根。”
不過,只要扎根,就有吐綠的時候。2023年4月,他接到了杭州三墩產業園區的電話,邀請他們入駐,并提供不錯的獎補政策。就這樣,他們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泊點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之所以起名泊點,就是從停泊的地方開始出發,始于渺小,終將偉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公司成立后,獲民間融資100萬元人民幣。而通過與各高校合作,開展雙創教育培訓工作,他們的公司更是在去年首次營收超過150萬元。
在朱銘熙的朋友圈上,還曾經發過一幅化用荀子名言的書法作品:“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朱銘熙這四年的時間和經歷,恰似這句話的生動注腳。
說起未來的計劃,朱銘熙說還要繼續探索肌電信號在人機交互領域的拓展應用:“高危制造業的流水線車間,有些操作需要師傅手動去拉閘,可能就會有傷殘的風險,但如果用肌電信號去控制的話,可能擺一下手,就能完成操作了。”
至于自己,他說未來還要繼續讀書,讀研讀博:“改變我命運的就是讀書,就是知識。”
回望來時路,朱銘熙的人生算法里,始終運行著“熱愛驅動、專注深耕、堅韌突圍”的底層代碼,而他用行動破譯的成功密碼,正是對“敢想敢為”與“善作善成”最生動的詮釋。
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生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時發現自己的人生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說,朱銘熙是幸運的,相信正值青春的他,前程遠大,未來可期。就像他曾寫過的一首略顯稚嫩卻透露著滿滿少年心氣的小詩中說的:“三兩風霜何懼之,必將駿馬踏平川。”
- 龍頭新聞·生活報記者:靜偉 劉維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