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河口區精神衛生中心,一面“郁見美好”照片墻映入眼簾——50余幅影像嵌在暖黃色向日葵的包圍中,記錄著醫患相伴的溫情瞬間:護士為老人理發、剃胡須的認真,醫患共同制作扇面的專注,集體包餃子時面粉沾滿圍裙的歡笑,還有手工課上彼此分享彩珠的碰觸……每一幀畫面都是“治愈”的生動注解。
鏡頭定格在戶外活動區,患者的八段錦練習的有模有樣;物理治療區,醫務人員在為患者進行耳穴壓豆治療,旁邊的小李看得很專注;最熱鬧的屬年節時分,大家一起貼窗花、掛彩球,患者老夏搟的餃子皮被“嫌棄”太厚,卻總被大家搶著包餡——“這叫‘福氣皮’!”。
在這里,治愈從不是冰冷的術語,而是手心傳遞的溫度、面團發酵的香氣,以及無數個“遇見美好”的剎那相遇;在這里,更訴說著無數患者從“郁”到“愈”的蛻變之路。
專業護航
河口區精神衛生中心于2021年10月正式啟用。作為全區唯一公立精神專科醫療機構,這座依托于河口區第二人民醫院的現代化院區配備70張床位,設有精神科門診、心理門診及各類特色治療室,引進經顱磁刺激儀、生物反饋治療系統等先進設備,集醫療、康復、托養服務于一體。
中心與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建立緊密醫聯體,開通重癥患者轉診綠色通道,定期獲省級專家駐點指導,并建成“如康家園”綜合助殘平臺,為16歲以上特殊群體提供日間照料、技能培訓等七大服務,通過“平臺+服務”模式整合多方資源,讓優質精神衛生服務惠及基層群眾。
“我們不僅治病,更要療心。”精神衛生科主任李健說,中心“聯合療法”,將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中醫適宜技術、心理輔導和社區融入相結合,三年多累計收治患者超500人次,幫助20余名流浪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會,成為地區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標桿單位。
愛與希望同行
2022年寒冬,救護車在孤島市場救助了一名40歲左右的婦女。彼時的她目光呆滯、問話不語、極度消瘦,以“無名氏,精神分裂癥”收住河口區精神衛生中心,醫護團隊為她取名“河民愛”,寓意“河口人民的愛護”。
據了解,河口區民政局為每一個無家可歸的“三無患者”統一落戶姓“河”,政府部門會統一繳納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并享受特困供養人員護理補貼。
治療初期,民愛拒絕交流,每日一人獨坐,生活不能自理,醫務人員為其進行藥物和中醫適宜技術治療。在長期的接觸中,護士長發現她對手工活動感興趣,于是從讓她參與包餃子、種菜做起,加強心理干預,逐漸改善了患者認知。如今,明愛生活完全能夠自理,能選擇性的告知需要,還主動幫忙醫務人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河口區精神衛生中心,像民愛一樣,通過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得以康復的事例還有很多。日常工作中,他們不僅專注于診室內的治療,還積極為基層醫務人員開展重度精神疾病管理培訓,全面提升地區精神衛生防治能力;積極參與各類義診活動,為社會群體提供心理健康支持,讓更多人感受到溫暖與希望。
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中心還走進校園,開展科普講座,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深入社區開展摸排工作,精準掌握居民心理健康狀況,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醫者仁心”的使命。
治愈之路或許漫長,但愛與希望從未缺席。河口區精神衛生中心用專業構筑希望,讓每個受傷的靈魂都能在理解與尊嚴中,重寫自己的人生腳本。下一步,他們將繼續秉承“照料一人 關愛一家 幸福一方”的服務宗旨,為更多患者點亮前行的燈塔。(大眾新聞記者 鞏奕含 通訊員 胡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