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的朋友圈是不是又被“不老神藥”刷屏了?
近日一種名叫“麥角硫因”的成分橫空出世,號稱抗氧化能力是維生素E的6000倍,還能延長壽命、逆轉衰老,就連A股相關概念股也集體漲停了。
另外在社交媒體上,有人曬出“連吃3個月,皮膚發光”的對比圖,直播間里,主播們激情吶喊:“錯過NMN不要緊,麥角硫因才是真黑馬!”
75歲的科倫藥業董事長親自裸半身秀肌肉帶貨,聲稱連吃3年麥角硫因“逆齡” ,還有明星寧X、李XX早就在直播間把它捧成“凍齡密碼”。
圖片
這劇情是不是很眼熟?這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和當年NMN的爆火路徑如出一轍——科學背書、名人站臺、資本狂歡,最后留下一地雞毛和滿臉問號的消費者:這到底是抗衰老革命,還是新一輪“智商稅”流水線?
科學濾鏡下的“抗衰明星”,真有那么神?
先拆解這兩個成分的“人設”,NMN主打的是“細胞充電寶”概念,作為NAD+的前體,理論上能提升細胞代謝和修復能力 ;麥角硫因則走“抗氧化特種兵”路線,靠專屬轉運蛋白精準投送到細胞最需要保護的位置,比如線粒體、大腦甚至精子 。
從機制看,一個管“修”,一個管“防”,確實各有千秋,動物實驗里,麥角硫因能讓果蠅壽命延長 ,NMN也能改善小鼠記憶力 ——但問題來了:這些數據能直接平移給人類嗎?
答案很殘酷:不能,目前麥角硫因的人體臨床證據寥寥,NMN雖有小規模試驗,但長期效果和安全性仍是謎,科學家Barry Halliwell(自由基理論奠基人)倒是力挺麥角硫因的抗氧化潛力 ,可學界共識是:抗衰老是系統工程,單靠一種成分“逆天改命”,純屬科幻片劇情。
從NMN到麥角硫因,抗衰市場仿佛一場永不停歇的“續命游戲”,但剝開營銷的外衣,這些成分到底是科學奇跡,還是資本催生的新“智商稅”?
曾經NMN的故事堪稱一部魔幻現實主義商業大片,2013年,哈佛大學教授大衛·辛克萊的一項研究發現,給老年小鼠補充NMN可逆轉衰老指標,毛發變黑、跑得更快,一夜之間,NMN被捧為“不老神藥”,資本瘋狂涌入。
然而,科學界的爭議從未停止,NMN的核心機制是提升體內NAD+水平,激活長壽蛋白Sirtuins,理論上能修復DNA、增強代謝,但問題在于:
1. 人體證據不足:小鼠實驗≠人類效果,至今NMN仍缺乏大規模臨床數據支持,長期安全性存疑。
2. 癌變風險:NAD+雖然能促進細胞能量代謝,但也可能助長癌細胞增殖,2022年《自然》子刊一篇論文指出,高劑量NMN或加速某些腫瘤生長。
3. 監管圍剿:2023年5月,中國衛健委將NMN踢出食品添加劑名單;美國FDA也將其從膳食補充劑降級為“需審批藥物”。一夜之間,NMN從“抗衰明星”淪為“灰色地帶商品”。
諷刺的是,NMN的退潮并非科學證偽,而是監管和商業博弈的結果,一位業內人士透露:“NMN成本不到千元,終端售價動輒上萬,利潤比茅臺還高,但政策一收緊,資本立刻尋找新獵物。”
科學還沒定論,市場就已殺紅了眼,NMN的教訓就在眼前:2020年國內禁售風波中,部分產品被曝含量虛標、甚至根本不含NMN ,價格卻敢標到每瓶上千元。
NMN涼了后,麥角硫因接著火了,這個1909年從真菌中發現的成分,突然被包裝成“抗氧化界滅霸”“抗衰終極答案”。
如今麥角硫因的劇本更“高級”——科倫藥業董事長親自下場,概念股單日吸金1.29億 ,護膚品、保健品廠商連夜改包裝,把“麥角硫因”四個字印得比品牌名還大。
這套組合拳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制造稀缺感:麥角硫因在自然界含量極低,主要靠蘑菇、堅果攝取,但日常飲食很難達標 ——暗示“不買補劑你就虧了”。
捆綁名人效應:明星、企業家背書,把“抗衰”和“成功人士”人設綁定,販賣階層焦慮。
資本推高預期:二級市場炒作倒逼消費市場,形成“越漲越買,越買越漲”的泡沫循環 。
在科學層面上,麥角硫因確實有兩把刷子它能搭載專屬轉運蛋白OCTN-1,直抵線粒體和細胞核,清除自由基的效率是維生素E的6000倍。
日本金澤大學實驗中顯示,補充麥角硫因的小鼠中位壽命延長16%,運動能力顯著提升,確實有延長壽命的效果。
它也被多國認證,歐美日韓已批準其作為食品原料,中國衛健委也在2024年5月受理其新食品申請,它確實在抗衰方面有一定效果。
諷刺的是,麥角硫因的吸收率其實很低,可能需要大劑量才有效,而高劑量又可能干擾其他藥物吸收(比如二甲雙胍)——但這些“瑕疵”在營銷話術里永遠輕描淡寫。
科學背書≠商業合理,麥角硫因的爆火,本質是資本在NMN遇阻后的“無縫銜接”。
曾經的NMN退場留下了百億市場的空白,麥角硫因憑借“抗氧化+抗炎+護肝”的多重標簽,迅速填補空缺。
但無論是NMN還是麥角硫因,其商業邏輯都建立在消費者對衰老的恐懼上,而資本深諳三種“幻術”:
“小鼠延壽16%”聽起來很震撼,但換算到人類身上呢?假設人類平均壽命80歲,16%意味著多活12.8年——但小鼠實驗劑量遠超人體可耐受范圍,且衰老機制復雜,絕非單一成分能逆轉,這就是幻術一:實驗室神話。
幻術二:偷換概念,麥角硫因的“抗氧化”被包裝成“抗衰”,但抗氧化≠抗衰老。自由基只是衰老的一個因素,端粒縮短、蛋白質錯誤折疊等機制同樣關鍵。正如一位科學家調侃:“這就像用防盜門防地震,不能說完全沒用,但離‘保命’差得遠。”
幻術三:價格玄學,某品牌麥角硫因膠囊定價1499元/瓶,毛利率超80%。成分表里,麥角硫因排在第8位,添加量不足1%,主要成分是淀粉和甜味劑。業內人士直言:“這行成本在包裝和營銷,原料占比不到10%。”
抗衰市場的暴利,還催生了一條隱秘的產業鏈,公司靠技術專利躺賺,量產99%純度麥角硫因,成本5萬/公斤,賣給品牌方50萬/公斤,毛利率90%。
還可以代工廠“貼牌”生產,某代工企業透露:“客戶只需提供商標,我們包辦配方、生產、檢測,一瓶成本30元的膠囊貼牌后賣500元。”
再就是主播和KOL分成高達50%,一場直播賣出1000瓶,主播入賬75萬,品牌方賺名聲,消費者買心理安慰。
還有更荒誕的,某些品牌連基礎研究都省了,一款熱銷口服液宣稱“麥角硫因+白番茄抗衰”,但白番茄的主要成分是茄紅素,與麥角硫因毫無協同效應,這就是“成分連連看”,只要聽起來高科技,像那么回事就能忽悠人。
誰在收割你的“不老焦慮”?誰在交“不老稅”?中產、焦慮和人性弱點。
咱國人,從古代的帝王開始就好這一口,追求長壽就是上行下效的執念,前幾年的不老藥NMN在國內很是爆火了一把,再它審批受限制后,這個麥角硫因就填補了這個生態位,成了追求長壽一族的新寵。
現在抗衰市場的核心客群是誰?一線城市30-50歲中產,尤其是女性,他們有錢、有健康焦慮、有信息甄別能力但時間碎片化——完美符合“高凈值韭菜”畫像。
商家專挑“細胞實驗”“果蠅延壽”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術語,卻絕口不提“人體證據不足” ,明星曬“凍齡”只歸功于麥角硫因,卻不說他們同時可能砸了百萬在醫美和私人醫生上。
再就是“偽科學”包裝:把復雜的生化機制簡化為“吃XX=年輕”,卻忽略個體差異和綜合生活方式的影響。
“不老藥”的火爆本質是一場“時間貨幣化”狂歡——當社會把“年輕”等同于競爭力,抗衰就成了剛需,而資本只需把這份焦慮標價出售。
面對抗衰焦慮,消費者如何破局?
要看透“單一成分神話”,衰老是多重機制疊加的結果,沒有“一招鮮”,即便麥角硫因有效,也需配合飲食、運動、睡眠等綜合干預。
還要警惕“數據游戲”,“抗氧化能力是維生素E的6000倍”這類話術,實則是體外實驗數據,與人體效果天差地別,記住:實驗室試管≠你的身體。
人類對抗衰老的執念,本質是對死亡的恐懼,但真正的“不老”,或許不是皮膚的褶皺或NAD+水平,而是保持好奇心和行動力——80歲的谷川俊太郎還在寫詩,95歲的芒格依舊犀利,他們的“年輕感”來自大腦,而非一瓶補劑。
從NMN到麥角硫因,它們也并非完全無用,但必須理性看待其局限,比如麥角硫因對光老化和神經保護可能有益,但別指望它讓你返老還童。
真正有效的抗衰,是日復一日的健康習慣,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陳煒欽說:“如果你抽煙、熬夜、吃炸雞,吃再多麥角硫因也救不了。”
抗衰的終極答案,或許藏在我們忽視的日常里:均衡的飲食(比如多吃蘑菇)、規律的運動、平和的心態。正如一位長壽村老人所說:“我活到100歲的秘訣?每天干活、吃自家種的菜,還有——少看朋友圈的保健品廣告。”
抗衰市場從未停止造神,但“神藥”背后,是資本對人性的精準拿捏——我們恐懼衰老,渴望捷徑,科學會進步,神藥會過時,但對抗衰老的智慧,始終是直面時間,與之和解。
下次再看到“不老神藥”廣告時,不妨笑著劃走:你的時間很貴,別浪費在交“焦慮稅”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