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洞頭新聞網
爆料加微信 :kkwz0577 、WZSK1112
區人民醫院的手術室是陳啟鵬堅守了十余年的“戰場”。作為一名男護士,他以敏捷的思維、過硬的專業技能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成為手術團隊中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針”。今天的《白衣戰士的奉獻與堅守》專欄,讓我們走近這位“男”丁格爾,聽聽他的故事。
在區人民醫院的手術室,無影燈下的陳啟鵬身著綠色手術服,口罩與帽子包裹嚴實。手術中,他全神貫注,憑借對手術流程的熟稔,精準快速地傳遞各種器械,與主刀醫生默契配合。
2010年5月,陳啟鵬帶著對未來的期許,踏入洞頭區人民醫院,開啟手術室護理工作的全新征程。十余年來,陳啟鵬憑借敏捷的動作、清晰的思維、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在手術臺上與時間賽跑,為生命全力護航。
“那時學校調劑專業,原本我是學影像專業,當時護理學院老師說‘男護士的體力優勢在急救特別重要’,這句話讓我下定了決心。”區人民醫院主管護師陳啟鵬說。
作為為數不多的男護士,性別差異曾給陳啟鵬帶來一些困擾,職業偏見也如影隨形。但陳啟鵬并沒有被打倒,醫院在人員安排上采用混搭模式,婦科手術由女護士負責,避免病人尷尬。而陳啟鵬則充分發揮體力優勢,在搬運病人、長時間站立和高強度工作中展現出獨特價值。
“職業偏見肯定是有的,但其實一場手術完美結束,那個時刻所有的標簽也都被忽略了。”區人民醫院主管護師陳啟鵬說。
在2000余場手術中,無論是復雜精細的DSA介入手術,還是骨科、泌尿外科等高難度手術,陳啟鵬都能與主刀醫生密切配合,游刃有余地完成各項護理任務。看到病人從痛苦中解脫,重獲生命的希望,這也成為他堅守崗位最強大的動力。
“我輪轉過好幾個科室,見過很多病人痛苦的樣子,所以我個人覺得病人手術結束后推出手術室的那一時刻,其實就是我堅守的意義。”區人民醫院主管護師陳啟鵬說。
手術臺上,護士常被稱為“醫生的第三只手”。一個提前的操作預判、一個眼神或手勢的非語言溝通,都可能成為手術成功的關鍵。為與主刀醫生形成默契,陳啟鵬反復模擬和培訓,深入了解每個手術的步驟和醫生的習慣,他還把自己總結的經驗和技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新同事,形成“老帶新、傳幫帶”的良好氛圍。
“他看上去是一個比較高大形象的男生,但他跟我們相比起來,他很細心很負責。因為科室的輪班制,他除了會上班的時候帶教我;在沒有上班的時候,也會提前一天在手機上跟我講解第二天的手術細節,把醫生的習慣提前告知我,讓我去配合其他老師,讓我覺得他特別細心。他不僅是一個特別好的同事,對我來說也是一個特別好的帶教老師。”同事金柔柔說。
“未來,我會繼續堅守在洞頭區人民醫院的手術室,深化自己在各個專業領域的技能,比如實習生的帶教,科研等工作,繼續為海島的群眾提供最優質的護理服務,用實際行動詮釋‘白衣天使’的崇高使命。”區人民醫院主管護師陳啟鵬說。
有爆料掃碼加小編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