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經貿圈發生了一件大事:中美兩國在日內瓦達成關稅協定,雙方大幅降低互征關稅,暫停部分反制措施。這個消息像一顆深水炸彈,讓原本躲在中國身后的歐盟、日本、印度、越南等經濟體瞬間暴露在美國的關稅炮火之下。
歐盟:被美國盯上的"出頭鳥"
特朗普在中美協定簽署后迅速掉轉槍口,稱歐盟"比中國更卑鄙",指責他們"賣1300萬輛汽車給美國,卻不買美國產品"。這可不是空穴來風——美國目前對歐盟征收10%的基準關稅,汽車和鋼鋁產品更是高達25%,如果恢復"對等關稅",稅率將升至20%。
面對壓力,歐盟表面強硬:先是公布950億歐元的反制清單,涵蓋飛機、汽車到烈酒堅果;又依據《數字市場法案》對蘋果、Meta開出7億歐元罰單。但實際動作卻透著心虛——歐洲央行連續降息,企業開始縮減在美業務,消費者甚至掀起抵制美貨浪潮,從特斯拉到麥當勞都感受到寒意。
更諷刺的是,當中國上個月在世貿組織控訴美國關稅霸凌時,歐盟選擇沉默觀望,如今卻發現自己成了美國案板上的魚肉。正如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報告所言,歐盟現在不得不在"與美談判"和"開拓亞洲市場"之間走鋼絲。
印度:跪舔不成反被打
印度大概是最尷尬的那個。當中國與美國激烈交鋒時,莫迪政府早早選擇"跪舔",不僅主動取消部分關稅,還加速與英國簽署自貿協定,試圖以此換取美國豁免。結果中美協定一簽,印度傻眼了——美國根本沒把這個"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放在眼里。
現在印度又開始學歐盟搞反制,還宣稱要與歐盟達成自貿協定"抱團取暖"。但美國根本不吃這一套——歐盟都自身難保,哪有余力顧及印度?更何況,印度汽車關稅仍高達100%,農產品市場封閉,這些都是美國眼中的"肥肉"。正如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專家所言,印度這種"左右搖擺"的策略,只會讓美國更有恃無恐。
日本:汽車產業的生死劫
日本的處境更危險。美國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加征25%關稅,直接沖擊其核心產業——2024年日本對美汽車零部件出口達1.2萬億日元,占對美出口總額的5.8%。豐田預計2025財年凈利潤將萎縮34.9%,馬自達等依賴美國市場的車企更是面臨"每小時損失100萬美元"的困境。
更致命的是,美國要求日本車企將核心零部件產能轉移至本土,這可能導致日本制造業空心化。盡管日本試圖通過談判爭取豁免,但美國的目標很明確:要么接受"新廣場協議"式的城下之盟,要么承受汽車產業崩潰的后果。正如上海社科院專家分析,日本現在是"跪著也疼,站著更疼"。
越南:夾縫中的生存游戲
越南但同樣面臨挑戰。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越南既依賴美國市場,又深度融入中國產業鏈。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時,越南曾承接部分轉移產能,但中美協定簽署后,美國可能轉而要求越南提高原產地標準,甚至加征關稅以平衡貿易逆差。盡管目前沒有具體數據,但越南工貿部已開始評估潛在影響,加速與歐盟、CPTPP成員國的談判,試圖分散風險。
叢林法則的殘酷現實
這場關稅博弈背后,是"實力決定一切"的叢林法則。美國選擇與中國達成協議,正是因為中國有足夠的反制能力——僅2024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就超過3600億美元,且通過RCEP、一帶一路等機制實現了市場多元化,關鍵還掌握著老美全球都無法搞到的精煉稀土。反觀歐盟、日本、印度,要么產業結構單一,要么缺乏戰略定力,最終只能成為美國"各個擊破"的目標。
這次事件給全球上了一課:在國際貿易中,沒有永遠的避風港。當中國挺直腰桿與美國博弈時,那些試圖"搭便車"的國家反而陷入被動。未來,歐盟可能不得不接受更苛刻的貿易條件,日本汽車產業或將元氣大傷,印度的"大國夢"可能再次受挫,越南則需在中美之間走鋼絲。
正如歐洲央行報告所言,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不只是經濟沖擊,更是對全球貿易信任的破壞?;蛟S,當這些國家在深夜反思時,才會真正理解中國那句老話: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自身強大,才能在國際舞臺上贏得尊重。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