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曾主動退位為太上皇,將皇位讓給兒子李隆基。之后,李旦做了四年太上皇。這段歷史看上去,總讓人覺得李旦和李隆基的父子關系很融洽。不過,通過蛛絲馬跡我們就會發現,父慈子孝全都是謊言。唐睿宗甚至被逼得跳樓自殺,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七月初三夜里,玄宗正式發動政變。從玄宗的政變路線圖可以看出,玄宗這次政變從一開始就是將矛頭對準父皇睿宗,而非把目標鎖定為姑姑太平公主。
當夜,玄宗率李令問、王守一、高力士、李守德和王毛仲等十來名親信,以他聽政的武德殿為起點,從正南的武德門出發離開武德殿。出武德門后,玄宗一行人向西穿過將內朝與外朝隔開的五座城門——武德門、虔化門、朱明門、肅章門、暉政門中的虔化門,從虔化門直奔北軍所在的玄武門而去。
到達虔化門后,玄宗與王毛仲暫時分頭行動。王毛仲快速前去閑廄奪取馬匹,用以裝備聽從玄宗號令的玄武門三百余名禁軍將士,玄宗等人則直接奔赴玄武門。當王毛仲帶馬匹趕到玄武門時,玄宗等人也適時來到。禁軍中的三百多名忠于玄宗的骨干騎上王毛仲帶來的軍馬,如虎添翼。玄宗遂率禁軍進入玄武門,召來太平公主在北門禁軍中的黨羽左羽林衛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將二人當即斬殺。玄宗由此控制北門玄武門和北門禁軍,實現了政變“先定北軍”的關鍵目標,擁有了強大的軍力“后收逆黨”。
斬殺睿宗和太平公主在禁軍中的黨羽進而控制北軍后,玄宗開始逐一血洗父皇、姑姑在朝臣中的勢力。玄宗率親信和三百多名禁軍將士從玄武門進入太極宮,從北向南直奔肅章門而去,于睿宗居住聽政的太極殿西側,擒獲正在中書省當值的右散騎常侍賈膺福、中書舍人李猷,毫不猶豫地將二人斬殺。
賈膺福、李猷被殺后,中書省大亂,當值的宰相四處逃竄。玄宗在朝堂擒獲蕭至忠、岑羲,“皆斬之”。竇懷貞驚慌失措間逃進水溝,他明白玄宗不會放過自己,就在水溝里自殺身亡。玄宗下令“戮其尸”,砍下竇懷貞人頭,給其改姓“毒”,以示羞辱懲罰。
玄宗在朝堂和中書省大肆殺戮時,朝臣們的驚叫聲驚動了太上皇。睿宗明白,有人終于動手了,只是他還不清楚是兒子玄宗發難還是妹妹太平公主作亂。不管是兒子還是妹妹,只要殺紅了眼,都不會顧及他這個父皇或哥哥的安危,反而極有可能控制他,逼他以太上皇的身份和名義認定政變的合法性。
睿宗“聞鼓噪聲”,遂出太極殿,步行到肅章門察看情勢,只見兒子玄宗正在率禁軍大隊人馬,殺氣騰騰地從北向南殺來。睿宗一看玄宗進軍的方向,就明白大事不好,決定歷次宮廷政變成敗的玄武門已經失守,他不可能再像當年哥哥中宗在面對太子李重俊景龍政變時退守玄武門那樣轉敗為勝。
但睿宗絕不甘心就此失敗進而束手就擒,曾經在神龍政變中“統率南衙兵仗,以備非常”的他,明白此時還有一支軍事力量可以依靠,這就是駐守在皇宮南門承天門的南衙衛隊。如果利用南衙衛隊進行殊死抵抗,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睿宗決意反擊,遂“召郭元振”同赴承天門,意在讓郭元振以宰相兼兵部尚書的身份號令南衙衛士勤王救駕,與不孝子玄宗進行最后一搏。
睿宗和郭元振到承天門后,立即登上承天門城樓,“群臣稍集”,夜間當值的部分朝臣也隨之登樓。睿宗要求跟隨自己一起登樓的大臣進行政治表態:“助朕者留,不者去”——愿意幫助朕拼死一搏的留下,朕與你們一起戰斗到底;不愿者可自行離去,朕絕不怪罪!大臣們群情激憤,“于是有投名自驗者”——甚至有人書寫姓名官職上表忠心。御史臺侍御史任知古緊急在朝堂招募數百名南衙衛士,準備到承天門護駕睿宗。
只可惜騎上戰馬的玄宗禁軍速度太快了,任知古所部剛集結完畢,玄宗禁軍就快馬加鞭趕到承天門下,將承天門城樓團團圍住。任知古帶著數百名南衙衛士“不得入”,玄宗瞬間攻破睿宗尚未集結的抵抗防線,睿宗、郭元振等人陷入重重包圍之中。
危急時刻,睿宗竟然使出最后的撒手锏,要和玄宗同歸于盡。據《郭元振行狀》,“睿宗聞東宮兵至,將欲投于樓下”——竟然要跳樓自殺。承天門是長安皇宮最南門,是最重要的政治禮儀中心,睿宗登基后大赦天下、冊立太子、任免重臣等所有重大禮儀活動幾乎都在承天門進行。明清皇宮故宮也設有承天門,即今日天安門。
睿宗“欲投于樓下”之舉,是要將玄宗置于弒父弒君的不仁不義境地。如果睿宗在承天門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跳樓自殺,天下臣民定然會得出玄宗發動政變將父皇逼死的政治結論。若如此,玄宗此次政變的所有合法性根基將被徹底摧毀,他會被千夫指為亂臣賊子,會被釘在唐朝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要知道,當年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沒敢光明正大地逼死父皇高祖李淵。要動手,只能在背地里,絕不能當著百官的面。
而且此時太平公主還在宮外,如果她借用睿宗之死打著為太上皇報仇的旗號蠱惑人心,集結力量反擊,玄宗不一定能贏。而對睿宗忠心不二的郭元振如果看到太上皇跳樓身亡,更會振臂一呼,與玄宗決一死戰。因此,不管睿宗是真要跳樓還是故作姿態,他都不能死,否則玄宗在政治上將陷入極難收拾的被動局面。
關鍵時刻,郭元振出手了,只見他“親扶圣躬”,緊緊攙扶爬上承天門城樓欄桿的睿宗,反復勸諫,敦敦開解,睿宗這才穩住情緒,把登上欄桿的腳放了下來。郭元振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考慮到了事態的嚴重后果。
如若睿宗跳樓自殺,玄宗罪責難逃,那得利的只能是太平公主。得漁翁之利的太平公主等于是同時除掉哥哥睿宗、侄子玄宗,接下來就是另立一個她完全能操控的軟弱新君,如李守禮或李成器,或者效仿母親武則天登基成為女皇,這是被睿宗評價為“正直齊于宋璟”的郭元振絕對不能答應的。而且太平公主得勢后,定然會像清洗韋安石、張說、劉幽求一樣,對郭元振進行制裁。到時他郭元振即使不會身首異處失去肉體生命,政治生命也必然會被終結。
郭元振剛勸睿宗莫要跳樓,玄宗就帶王琚等人登上承天門城樓。王琚剛開始沒有跟隨玄宗從武德殿出發,此時卻出現在玄宗身邊,應該是之前根據政變計劃留在中書省幫助玄宗穩定前朝官員。此時勝負已定,睿宗、玄宗父子二人在承天門城樓沉默對峙。父子倆誰也不肯開口,畢竟誰先開口,誰就會陷入被動。
關鍵時刻,又是郭元振打破沉默。郭元振上奏睿宗:“皇帝前奉誥誅竇懷貞等,無他也”“惟陛下勿憂”——皇帝是奉太上皇您的誥命誅殺謀反的竇懷貞等人,并沒有其他想法,太上皇您不要憂慮重重!
從政變的實際發動過程看,玄宗誅殺竇懷貞等人不只是剪除太平公主羽翼,實際上是劍指太上皇。睿宗對玄宗的目標選擇亦是心知肚明,他根本不可能在政變前下誥讓玄宗誅殺竇懷貞等人。郭元振此語看似顛倒黑白,實則意在暗示睿宗,玄宗需要睿宗作為太上皇授予這次政變合法性,不會對太上皇痛下殺手;他郭元振作為提出這項建議的保人,也會力保太上皇生命安全無虞。
睿宗遂按照郭元振的建議,正式下誥確認竇懷貞等人罪狀,認可玄宗將其誅殺的行為合法,同時大赦天下,“惟逆人親黨不赦”。七月初四一早,睿宗再次下誥稱“自今軍國政刑,一皆取皇帝處分。朕方無為養志,以遂素心”,將軍國大權全部交給玄宗,自己當天就移居百福殿退出權力中心,安心去當太上皇養老。睿宗、玄宗父子倆由此正式完成權力交接,玄宗至此成為真正的皇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