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奧運會乒乓球男單領獎臺上,王勵勤、馬琳、王皓并肩而立,三面五星紅旗同時升起,這是中國乒乓的巔峰時刻,也是“二王一馬”時代最耀眼的注腳。總教練劉國梁欣慰地注目著三位得意弟子,三人相視一笑,眼中既有競技場上的遺憾,更有戰友間的惺惺相惜。
十七年后,當王勵勤從劉國梁手中接過中國乒協主席的聘書時,身旁站著的依然是馬琳和王皓。命運的齒輪不停地轉動,他們從臺前作戰的對手變為臺后協作的舵手,用另一種方式延續“二王一馬”的傳奇,賡續中國乒乓的傳承。
-1- 少年磨劍:防空洞里藏星火
1978年,王勵勤出生在上海閘北的普通工人家庭,父母為他取名“勵勤”,寓意“勵精圖治,天道酬勤”,這個名字就像一道符咒,烙印在他的人生軌跡。上海是國球的搖籃,6歲時少體校教練沈益民在幼兒園發現這個特別的孩子:個子高、協調好、耐力強、韌勁足。經過多番考察,王勵勤走上了乒乓之路,作為力量型弧圈選手來培養。
那時訓練條件非常艱苦,場地由學校防空洞改造,低矮的天花板讓高球成了奢望,拍柄被汗水浸得發黑,膠皮磨到發白才舍得更換。12歲那年,王勵勤在國少夏令營半決賽前夜被車窗夾傷拇指,指甲脫落,鮮血浸透紗布,但他仍然選擇堅持完賽,時任國家隊總教練的許紹發感嘆他骨子里刻著拼字。近乎偏執的勤勉讓他在1995年以肱肌斷裂的手臂奪得世青賽冠軍,隊友們送他外號“大力”,既指他臥推107.5公斤的力量,更贊他大力出奇跡的意志。
1995年進入國家一隊以后,王勵勤便開啟了世界冠軍的征程,不斷斬獲單打冠軍,而雙打上同樣出彩,享有雙打之王的美譽。
-2- 重劍礪鋒:心魔破繭鑄金甲
成功并非坦途,榮耀必定藏著傷痛。1999年世乒賽爆冷出局后,“心理素質差”的標簽讓他一度陷入自我懷疑。教練王家麟的上海話咆哮“橫豎橫了!儂來三咯!”成了訓練日常,直到他雅典奧運失利后調侃憋廁所,北京奧運膠皮破損時笑著換球拍。
2000年悉尼奧運會,王勵勤的排名已然到達世界第一,但在人才濟濟的國乒只能參加雙打。男雙決賽中,22歲王勵勤與搭檔閻森擊敗當時如日中天的雙子星劉國梁/孔令輝,首次成為奧運會冠軍。2001年大阪世乒賽,王勵勤連奪男單、男雙和男團三冠,正手弧圈猶如重劍劈山,橫掃歐洲力量選手。蔡振華評價王勵勤的正手對拉技術,是國乒突破歐洲封鎖的關鍵。
這種蛻變在2007年薩格勒布世乒賽達到頂峰,男單決賽1-3落后馬琳時,他像精密儀器般調整呼吸,連續反拉十幾板逆轉戰局。這場被稱為“史上最偉大逆轉”的比賽,讓王勵勤成為42年來首位世乒賽三冠王,也奠定了他在“二王一馬”中“定海神針”的地位。
-3- 三角鏖戰:黃金枷鎖困蛟龍
然而,運數仿佛大海起伏不定。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男單半決賽,王勵勤上場后的第一個球便把拍子嚴重磕壞,最終只能更換副拍上場,但是方寸已亂、失誤頻頻,最終遺憾出局無緣沖擊金牌。
二王一馬,就像是三把鎖,互相鎖住了對方的大滿貫。王勵勤兩次奧運折戟半決賽,馬琳三次世乒賽敗于王勵勤,而王皓則背負奧運三連亞的遺憾。雅典奧運前夜,王勵勤的教練徹夜研究弟子球路;北京奧運半決賽,馬琳抓住王勵勤換拍絕地反擊。這種極致競爭下,三人卻保持著微妙的情誼:王勵勤總在團體賽扛起重任,馬琳用“磨王”戰術消耗強敵,王皓則以直拍橫打革新戰術。
三人的互補讓國乒在器材改革、規則變動的動蕩時期穩坐世界霸主之位,卻也留下了個人的遺憾。正如球迷所言,他們的殘缺,成就了時代的圓滿。
-4- 銜泥筑巢:案牘耕耘著春秋
2009年,上海乒羽中心內部任命通告宣布,王勵勤為上海市乒羽中心主任助理。此后王勵勤進入三年的國際賽事冠軍荒,而馬龍、張繼科和許昕三劍客的“搶班奪權”愈演愈烈,王勵勤顯得那么有心無力。2013年全運會乒乓球男團決賽,上海以1-3不敵八一收獲亞軍,但王勵勤擊敗新星樊振東,拿到上海隊唯一的一分。
2014年退役后,王勵勤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當馬琳、王皓轉型國家隊教練時,他回到上海推動群眾乒乓,建立基層教練認證制度,重視青少年賽事,為國乒后備人才積蓄力量。他說,乒乓球的未來就在這些膠皮摩擦聲里,首先要聽乒乓愛好者的聲音。這些舉措看似平淡,卻如他少年時粘球拍般細致,膠水刷多少遍、角度差幾度都要反復琢磨。
八一隊在改革的號角中無奈解散,作為上海市競技體育訓練管理中心主任,王勵勤積極引進樊振東和周愷等隊員,重塑上海隊乒超和全運會的榮光。成就大滿貫偉業的樊振東,也與王勵勤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5- 薪火相傳:銀球不落續傳奇
澳門世界杯男單丟冠,將國乒的困境拋至風口浪尖。遙望洛杉磯奧運,多哈世乒賽卻已近在眼前,王勵勤帶著他的六金備戰規劃走馬上任。馬琳正在女隊訓話,王皓還在給男隊發球,“二王一馬”從名詞變成了動詞。
國乒的榮譽墻上,三人合照中的獎牌仍然閃爍微光,訓練館里,后龍胖時代的球員還在揮拍。王勵勤常說:“乒乓球選擇了我。”但或許正是他,以及所有如他般將勤勉刻進骨血的人,選擇了乒乓球的未來。從閘北防空洞到奧運領獎臺,從“心理軟肋”到乒協主席,他始終是那個6歲男孩:汗水滴落時,眼里只有前方那顆永不落地的銀球,每次升國旗,奏國歌,我心依舊澎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