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越北部灣漁業資源聯合增殖放流,昨天(16日)在廣西東興市北侖河口舉行,共向北部灣放流水生生物約7477萬尾。
此次放流包括黃鰭鯛、真鯛、黑鯛、紅鰭笛鯛、赤點石斑魚、中國鱟、馬氏珠母貝、日本對蝦、長毛對蝦、擬穴青蟹共10種水生生物的苗種和親本。
北部灣沿岸分布有500余種魚類、40余種甲殼類及豐富的軟體動物資源,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20世紀末以來,北部灣生物多樣性下降、漁業資源量衰減。
2017年起,中越雙方連續8年在北部灣聯合開展增殖放流,放流品種直接補充了近海資源,對海洋資源養護發揮了積極作用,根據監測,增殖回捕率保持在5%以上較高水平,沿灣優質水產品的漁獲量同比提高10%以上。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孫典榮:蝦類的效果特別明顯,增殖回捕率達到了15.4%到39%的水平,根據沿岸漁民生產的效益來看,漁民對主要經濟品種的捕獲效率是提高了10%到15%。
原標題:《2025年中越北部灣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舉行》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沈佳靈 題圖來源:央視新聞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