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澳大利亞貿易部長唐·法瑞爾近日在接受《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專訪時罕見發出強硬表態: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我們不想減少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我們想擴大與中國的貿易往來。這不是一句模糊的外交術語,而是在當前美方掀起全球貿易對抗潮的背景下,一場對所謂“盟友陣營”的正面頂撞。
法瑞爾直言,澳大利亞將根據自身國家利益,而不是根據美國人“想或不想要什么”來決定如何繼續與中國打交道。這不僅是對美國貿易霸權的公開抗議,更是對過去數年被裹挾于中美博弈中的堪培拉外交路線的一次戰略糾偏。
澳方的態度來得并不突然。過去幾年,在美國脅迫式聯盟策略下,澳大利亞在對華問題上充當了“反華急先鋒”,從跟風炒作南海議題、到限制中國企業、到配合美方對中國進行經貿封鎖,結果呢?被美國利用、失去中國市場、國內出口產業萎靡,換來的只是美國市場對澳鋼鐵加征25%關稅的“恩賜”。
更荒唐的是,連“對美出口關稅減免”這件事,澳大利亞都不被優待。法瑞爾明確表示,澳大利亞不會為了達成協議而達成協議,我們準備等待,保持耐心。這句外交部級別的“冷言冷語”,背后傳達的不是耐心,而是不滿。澳洲終于意識到,美國不是盟友,是高價供貨商;不是保護者,是價格操控者;不是價值觀共同體,是利益收割機。
這一轉變極具地緣政治意義。特朗普政府上臺后重啟“美國優先”,對歐洲、亞洲盟友一視同仁征收關稅,對華展開極限施壓,還公開要求盟國減少對中國的戰略依賴。而在這樣一套劇本下,澳大利亞卻罕見地選擇說“不”,表面上是維護經濟利益,實質上是為自身主權找回最低限度的獨立性。
近年澳中關系在阿爾巴尼斯政府上臺后已有明顯改善,2023年以來,大麥、葡萄酒、煤炭、龍蝦等多個受限出口品類陸續恢復,雙邊高層互動增多,商貿渠道逐步暢通。此次法瑞爾公開表態,可以視作澳方在中澳關系緩和后進一步邁出的“戰略復位”步伐。它不僅是經濟層面的調整,更具有象征意義:澳大利亞開始公開承認,離開中國市場,自己哪兒都去不了。
法瑞爾此次接受采訪,不只是傳達對華友好,更是在明確劃清對美貿易邏輯的邊界。他不僅拒絕追隨美方反中立場,還直言“我們不會為了關稅去哀求白宮”。這與過往澳政府“看華盛頓臉色行事”的姿態截然不同,也意味著澳大利亞的政策底色正發生根本性變化:經濟優先、戰略務實、擺脫美國的經濟附庸地位。
這在全球范圍內并非孤例。當美國一邊在盟友面前高談“民主同盟”,一邊在背后揮舞關稅大棒、攫取利益主導權時,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警惕“同盟陷阱”。日本在半導體對華出口問題上出現裂痕,韓國也在電動車補貼政策中吃盡苦頭,就連歐盟也被美方產業補貼掏空了技術底盤。澳大利亞今天說出“不聽美國”的話,正是這種戰略自覺的集中體現。
當然,澳大利亞的戰略轉向并非意味著“倒向中國”。更準確地說,是回歸現實、停止自損。如果繼續追隨美國遏華政策,澳洲的資源型經濟將遭受不可逆打擊;而一旦重新擁抱中國市場,至少能穩住國內出口產業、維系就業、保障財政。這不是意識形態的勝利,而是現實利益的勝利。
法瑞爾這番表態不會讓華盛頓高興,但卻會讓堪培拉的產業界、農牧漁業者和出口商拍手稱快。澳大利亞終于開始明白,真正的國家利益,不在白宮的好評中,而在滿載澳貨駛向中國港口的貨輪上。
而對于其他還在“選邊站”的國家來說,澳大利亞的姿態無疑是一面鏡子:繼續對中國市場說不,只會讓自己成為美國的戰略炮灰;學會說“不”,才有可能拿回自主的貿易權與發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