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都是跟著寶媽睡的,隨著寶寶逐漸長大,就要開始和父母分房睡了。
但是,到底什么時候應該分房睡,很多寶媽卻并不知道。
有些寶媽早早的就讓孩子和自己分房睡了,認為這樣能夠更好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有些寶媽則覺得能陪孩子睡的時間就幾年,晚一些也沒事,就一直拖著。
但你知道嗎?跟媽媽睡和自己睡的孩子,10年后腦發育差距驚人,你別知道晚了,毀娃一生。
跟媽睡與自己睡的孩子,10年后腦發育竟然差30%!
“越早分房睡,越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個人能力”這種說法,并不是正確的。
因為根據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數據來看,那些小時候跟媽媽睡的孩子,與自己睡的孩子,10年后腦發育將會相差30%。
這個并不是直接數據,而是由一系列致因連鎖反應產生的。
首先,孩子過早地和媽媽分房睡,將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睡眠質量。
因為孩子小時候安全感是不足的,在沒達到特定時間的時候,如果強行讓孩子分房睡,那孩子必定會因缺乏安全感等問題而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當孩子在焦慮、缺乏安全感的狀態下睡著的時候,身體為了讓孩子能夠在睡夢中提高警覺性和反應速度,于是就會大量分泌皮質醇,分泌量要比平時高30%。
但我們要知道,皮質醇這種激素,是壓力激素,它的好處是提升警惕性和反應力,同時卻會對大腦的某些區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如果孩子長期受到高皮質醇的影響,那么孩子就可能會出現海馬體結構和功能受損(記憶差、學習能力下降等)、前額葉皮層功能受限(注意力差、判斷力差等)、杏仁核過度活躍(敏感、易焦慮等)等。
所以說,小時候跟媽媽睡的孩子,和自己睡的孩子,10年(長期受皮質醇影響)后腦發育會相差30%(皮質醇增量導致的大腦發育差異)。
其實,孩子在焦慮狀態下睡覺,不僅僅會導致皮質醇的分泌增加,還會導致血清素的分泌減少等,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還是很大的。
所以,寶媽們可不要過早地和寶寶分房睡了,在不合適的時間和孩子分房,害處是遠遠大于益處的。
什么時候和孩子分房睡?90%的家長都搞錯了
這些分房睡的誤區你要避開,不然可能毀娃一生
分房睡之所以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其實多是因為寶媽在分房睡的時候,踏入了一些常見的誤區。
誤區一:認為分房越早越好
這是很多人都擁有的一種觀念,而這種觀念的源頭多來自于一些外來觀念和媒體影響。
比如我們身邊就有幾個朋友,她們都很早就和孩子分房了,問她們原因,她們表示“你看歐美,孩子一出生就分開睡了”、“電視上不都是孩子很小就分房了么”、“不分房睡怕是家里房子小,屋子不夠吧?”、“早點分房,孩子就能夠更早的獨立”……
說實在的,她們都沒有去過歐美,也沒見過歐美寶寶到底是不是一出生就分房睡,她們所獲悉的這些消息,都是從影視劇作品等渠道來的。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顯示,美國確實建議寶寶在6個月分床、1歲分房。
但我們要知道,我們生活的地方不同、環境不同、習俗不同、人種不同等等,相異因素太多了,所以并不能夠直接采用外來建議,只能夠作為參考。
并且,即便是美國兒科學會,也是建議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分房,并不是“越早越好”。所以,寶媽認為分房睡越早越好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孩子過早分房睡并不好,那么晚點分房睡好么?
過早分房睡不好,而過晚分房睡也是不好的。比如之前就有這么一個案例,一個孩子上了初中之后,仍舊和媽媽一起睡,這導致孩子嚴重缺乏自理能力,性格非常膽小。
并且對媽媽產生了極強的依賴心理,同時也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所以,分房睡既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而是需要在恰當的時候進行。
誤區二:認為到“幾歲”就一定要分房
不少寶媽在討論孩子到底該什么時候分房睡時,總是喜歡采用“固定年齡”分房的說法。
比如有的寶媽認為孩子應該在“3歲分房”,有的寶媽則覺得孩子應該在“5歲分房”,甚至很多寶媽因此提出了靈魂拷問:寶寶到底應該在幾歲分房?
但實際上,寶寶分房睡的關鍵條件,并不是基于孩子年齡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孩子的年齡雖說代表著孩子的一個大概發育情況,但每個孩子之間因為生活環境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等因素,導致不同孩子之間的個人情況也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年齡僅僅是孩子到底該不該分房睡的參考因素之一,它并不能夠決定孩子是否應該分房睡。
孩子到底到沒到分房睡的時候,主要根據什么來判斷呢?
首先,孩子對于分房睡的態度,如果說孩子主觀上能夠接受,或是不反感,亦或是在家長的引導下不反感,都可以嘗試分房。但如果孩子比較抵觸分房睡,那就是還沒到分房睡的時候。
其次,身體發育情況、孩子是否具備一些基本的個人能力,比如孩子睡著之后,如果不小心捂住口鼻,自己是不是具有自主翻身的能力,是否可以憑借自己擺脫這類危險的情況等。
最后,孩子能不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以及是否可以清晰判斷自身的感受,比如孩子是否害怕、冷不冷、熱不熱等等。
誤區三:“斷崖式”分房
在很多家長看來,似乎孩子達到一定條件之后,就能夠立馬接受某件事。
比如有個孩子小時候字寫得不太好,而孩子的媽媽并沒有加強孩子的字體練習,因為她認為孩子長大以后,字自然就會寫好的。
但結果是,孩子大學畢業之后,甚至成家立業之后,仍舊寫得一手“懷字”。
所以,孩子的任何能力都是需要培養的,分房獨立睡覺也是如此。
如果寶媽在和孩子分房睡的時候,直接就讓孩子自己去單獨的臥室睡覺,那么孩子大多都會產生嚴重的不適反應。
甚至有些孩子會因此而產生心理陰影,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敢再分房睡。
在與孩子分房睡的時候,如何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三步幫大忙
①注意循序漸進,在分房睡之前要先經過分床睡的過程,這樣能夠增加分房睡的成功率。
②前期注意陪伴孩子入睡,也就是在孩子睡覺的時候,我們需要到孩子的房間哄睡,比如給孩子講故事等,等到孩子睡著之后再離開。
③注意給予孩子安全感,并對孩子進行鼓勵與支持,孩子在得到積極的情緒反饋之后,更容易接受分房睡。
誤區四:認為“分房”就只是分房
在不少的寶媽看來,與孩子分房睡這件事,就是讓孩子在自己的臥室單獨睡覺,所以給孩子一個單獨的臥室就行了。
但實際上,“分房”可并不僅僅是給孩子一個自己的臥室。
在之前,有位寶媽就是單獨給孩子收拾出來一個房間,到了分房的時候,就帶著孩子來到孩子自己的房間給孩子哄睡,結果發現孩子哄睡很難。
并且就算是孩子睡著了,半夜也可能會出現驚醒的情況,甚至過了幾天,本來愿意分房睡的孩子,卻不愿意再分房睡了。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位寶媽在和孩子分房的時候,并沒有注重孩子臥室的內部布置,而只是以大人的角度收拾了一下屋子,讓屋子具備基本的臥室功能而已。
要知道,孩子剛和父母分房的時候,其實屬于一個“適應期”,在分房初期。
如果臥室的環境、條件讓孩子感到不適應,甚至是緊張、焦慮、恐懼,那么孩子肯定是無法接受的,這就會導致分房失敗。
和孩子分房睡的時候,如何幫他打造專屬“睡眠小天地”?
①在孩子的臥室中放置孩子的東西,而不是家里的“雜物”。
并且,我們還需要注意物品的安全性,不要在孩子房間里放置一些可能會傷到孩子的東西,比如剪刀、針線、藥品等。
②注意孩子臥室內的物品擺放,擺放出現問題的話,很可能會在夜間的陰影下形成一些讓孩子感到不適甚至恐怖的投影,從而破壞孩子分房睡的成功率。
并且,我們還要將孩子最熟悉的東西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這樣能夠增加孩子的熟悉感與安全感。
③注意臥室內的通風、光照以及聲音環境,要避免有“賊風”,確保沒有能夠影響孩子睡眠的噪音,也沒有光污染。只有環境舒適了,孩子才會睡得更好,更容易接受分房睡。
結語
分房睡,看似不起眼的小決定,但卻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總體來看,在適宜的情況下分房睡的孩子,孩子的成長將會越來越好。
而在不恰當的時候分房睡,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大腦發育出現異常,甚至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互動話題】你是什么時候和孩子分房睡的呢?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