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
封面 I 豆包AI
作者 I 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如今的年輕人或許厭倦了生寶寶,但在當寶寶這件事上從來不落下。
幼態審美宇宙發展至今,已經相繼發明出了寶寶碗、寶寶針、小孩褲、奶屁音、寶寶牙來荼毒大家的審美和語言,但幼態審美還遠未到盡頭。
而且還進化出了一條更離譜的路徑——幼兒成人化!
最近,有網友曝出有電商售賣一款“嬰兒高跟鞋”的商品,該鞋子形似“三寸金蓮”,網友們怒斥審美畸形。
圖源:某電商平臺
這種觀點的確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女童奶辣裝、兒童美妝博主、兒童整容博主、擦邊手辦、未成年舉牌等一系列兒童成人化元素蔓延已久,本質上說明,成人世界的欲望正以“萌化”之名,悄然侵蝕著童年的純粹。
當然了,背后還有商業與流量經濟的狂歡,商家通過“性感風”標簽,將兒童商品包裝為時尚符號,利用家長“不愿孩子落伍”的焦慮收割利潤。
總之一句話,這樣的惡果是時候該結束了。
在當下短視頻的黃金時代,一張稚嫩的臉龐可能比任何廣告牌更值錢。
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曾提出廣告創意的3B原則,即:?美女(Beauty)、嬰兒(Baby)和動物(Beast)?。因為它們符合人類關注自身生命的天性。
乘著這股流量之風,商家們盯上了兒童成人化生意。
在“嬰兒高跟鞋”的購買頁面,最抓人眼球的莫過于高高的鞋跟,還有些商家直接配圖胖乎乎的寶寶小腳穿著高跟鞋的圖片,還直接配文“1歲寶寶人生第一雙高跟鞋……”
圖注:某電商平臺文案介紹
不理解,而且我大受震撼。
在網友們的追問下,不少商家表示這只是用作妝飾,不是真鞋,在多個電商平臺以“嬰兒高跟鞋”為關鍵詞搜索,發現均有售賣。
以一款鞋舉例,商品頁面描述為“寶寶襪,嬰兒軟高跟鞋,嬰兒擺拍”,價格在30元左右,款式顏色大概有5種,不同款對應的年齡區間為0到3個月以及3至6個月,銷量在800+。
這種裝飾鞋本質是“一次性消費品”——用戶購買僅為拍照分享,復購率幾乎為零。
問題是,商家通過“幼態化”設計制造話題,將嬰兒腳部與高跟鞋的沖突感轉化為視覺奇觀,甚至以“三寸金蓮”的隱喻刺激流量。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流量經濟下的畸形產物可能會給部分人群傳達錯誤的育兒理念,奇形怪狀的鞋對于嬰幼兒的傷害是極大的,這種以安全風險為代價的商業模式,暴露了資本對兒童健康權的漠視。
其次,嬰兒高跟鞋只是個開始,當這個噱頭開始撬動流量后,童裝成人化、兒童美妝等話題會在流量池中持續發酵,形成“審丑經濟”閉環。
圖源:小紅書網友
類似的風潮有一套嚴密的運營模式,消費陷阱的魅力是讓你不自覺就身處其中,還無法自拔,何況現在目標瞄準的是小朋友。
更關鍵的是,流量帶來的商業利益會蒙蔽人們的雙眼,部分父母將孩子視為“社交貨幣”,通過曬娃獲取虛擬認同,甚至不惜違背兒童意愿。
所以說,防微杜漸用在這里是極其合適的,孩子們的童年只屬于他們自己。
畢竟真正的進步,不是將兒童推向成人化的T臺,而是守護他們自由奔跑的權利——那雙腳,本應感受泥土的溫度,而非禁錮于流量的牢籠。
當童年被算法標價,純真便成了消費品。
幼態風之所以能爆火,歸根結底離不開一個“錢”字。
就拿之前流行的幼態臉來說,幼態最看重頭臉比例,于是有了“高顱頂”的說法,墊發神器緊接著就來了;臥蠶+下睫毛是為了放大雙眼,縮短中庭;幼態還需要面容飽滿、萌嘟嘟,于是提亮液和膨脹色腮紅賣爆了。
本質上來看,幼態審美流行不是認可某一種美,而是在渲染一種焦慮,用單一的審美標準,霸凌每一個人。
類似的商業套路咱們見得太多了,營銷領域有句名言:女生越焦慮,產品賣得越好。
外表的最大批判者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男女生對外表的嚴苛,有時候會打擊自尊心、信息和幸福感。
為啥有這樣的不安?因為這個世界一直在販賣美麗,制造關于丑的焦慮和恐慌。
如整形醫院、打開短視頻撲面而來的化妝品營銷,還有種種不夠有錢、不夠年輕、職業不夠好的恐嚇,因為販賣焦慮是比販賣欲望更劃算的生意,聽懂掌聲……
現在這套方法論被完全照搬到了兒童領域,之前流行的“奶辣”穿搭就是其中之一。
而所謂的“奶辣”穿搭,是打著穿衣自由的旗號,讓一個個滿臉童真的小女孩,穿上一套根本不合時宜的成熟裝扮,散發出根本不該屬于她們的成熟氣息,本質上家長出于炫耀和吸引眼球的目的。
在社交媒體,這樣的風向曾經紅極一時,被流量狠狠寵溺過一段時間。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股“成人化兒童”的風氣,早已經偷偷摸摸地潛入了各個領域。
如前些年的少兒車模大賽,出現了不少兒童比基尼車模,還有一些不合規的幼兒模特,把他們的身體變成流量密碼和炫耀展品。
本質上,這種現象是成人社會對流量的集體妥協。當我們一邊譴責父母“消費童年”,一邊為萌娃視頻貢獻千萬播放量時,或許早已成為流量共謀者。
面對這樣一場盛大的商業盛宴,流量時代的童年保衛戰,注定是一場與人性貪欲的博弈。
尼爾?波茲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寫道:?“現代傳媒肆無忌憚地揭示了一切秘密,童年的純真狀態喪失了,兒童羞恥感被沖淡,而兒童與成人的界限也正在被模糊?!?/strong>
幼兒成人化只是其中的一種,在短視頻時代下,這一預言以更暴烈的方式加速兌現。
還記否前段時間的網紅“瑤一瑤”,年僅4歲便擁粉2100萬,一段摔倒視頻讓其母親深陷擺拍質疑。
圖源:瑤一瑤抖音
在社交媒體時代,“曬娃”已成短視頻中的普遍現象,但當潑天的流量席卷而來,不少父母便在金錢的誘惑下將未成年人置于“商業的中心場”,“曬娃”也就成了“啃娃”。
其中可探討的空間是巨大的,最值得質疑的便是當兒童深陷“網紅圈”,淪為“賺錢工具”,這于法于德于情于理似乎都是有悖的。
這樣的事情絕非個例,還有三歲女孩被喂到70斤做吃播,五歲幼童對著鏡頭大談“渣男哲學”,換牙期的孩子熟練帶貨……
小小年紀被迫營業者不在少數,什么對著劇本賣萌搞笑、唱歌跳舞,之前有媒體報道一個展示雙胞胎日常的賬號月入15萬,直播帶貨銷售額單月突破500萬。
其實《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禁止利用兒童進行有害身心的表演;早在2021年7月,中央網信辦便啟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嚴禁16歲以下未成年人出鏡直播,嚴肅查處炒作“網紅兒童”行為。
但咱們都很清楚,MCN機構以成年人身份為未成年主播注冊賬號便輕易躲過。
要遏制這種風潮的蔓延,還需要平臺建立內容分級制度,家長也要回歸“兒童本位”,尊重其自然成長節奏。
畢竟當流量成為追求,當商業成為目的,成年人教會孩子的是如何表演,卻忘了教他們如何生活。
流量時代的最大悲劇,莫過于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