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不是過去了嗎,怎么又回來了?都已經不知道這是新冠復發的第幾次了,也太難纏了,而且這次的變異毒株更加厲害。
幾乎每一次的新冠變異都比上一次要嚴重很多,最新的報道顯示香港在一周之內死亡31人,就連歌星陳奕迅也不幸中招,醫生緊急提醒。
新冠為何不能完全消退?這一次的復發和美國有關系嗎?
真是陰魂不散
新冠病毒又開始活躍起來,不少朋友可能都感覺到了,身邊咳嗽、打噴嚏的人似乎多了些,社交媒體上也時不時出現相關提示。
據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新冠已連續三周位居門診流感樣病例就診首位,南方省份的感染人數高于北方省份,消息一出就引起了全國各地網友的轟動。
新冠這東西自從跟人類耗上,就沒消停過,它是個RNA病毒,天生就愛變來變去,跟我們的免疫系統玩“躲貓貓”是它的老本行,總想著法兒地讓自己活得更滋潤。
這波疫情能冒頭,肯定是又出現了新的變異種,雖然它們祖上還是奧密克戎,沒整個脫胎換骨,但溜門撬鎖、突破免疫防線的本事,可比它們那些“前輩”們強了不少,也就是說就算你打過疫苗,或者“陽”過有了抗體,面對這些“升級版”,也未必能安然無恙。
而且這次的病毒好像也學“低調”了,它引起的癥狀,不再是早期那種動不動就高燒不退、把人折騰得死去活來的兇猛架勢,反而更像一場不痛不癢的普通感冒,咳幾聲、持續低燒、嗓子不太舒服,成了主要表現。
少數倒霉蛋兒,可能還會暫時聞不到味兒、嘗不出鮮,這種癥狀上的“溫柔一刀”和“真假難辨”,讓很多人在剛中招的時候,壓根兒沒意識到惹上的不是流感,而是新冠,大多數人往往就自己在家吃點藥,想著“扛一扛就過去了”。
可偏偏就是這種“不顯山不露水”,才更讓人頭疼,年輕人身體底子好,免疫系統強,或許還能對付幾下,但對那些上了年紀、身體本就虛弱,或者有其他基礎病的人來說,這種不典型的、沒被及時發現的感染,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給身體添堵。
等到癥狀加重,想起來去醫院時,沒準兒病情已經不好收拾了,病毒用這種更“潛伏”的方式在人群里打游擊,明擺著是給我們的防疫工作出了道新難題。
病毒陰魂不散,“人”才是罪魁禍首
病毒每次變臉、每次鬧騰,都會在社會上掀起不大不小的波瀾,考驗著大伙兒的神經、習慣,甚至整個防疫系統的抗壓能力。
回頭看看這波感染是怎么起來的,我們自身的免疫屏障暫時“掉鏈子”,算是個重要原因,離上一波感染高峰或是疫苗接種,已經過去好一陣子,很多人體內的抗體水平自然打了折扣,免疫系統的記憶也沒那么靈光了。
再加上有些人對加強針不太感冒,覺得沒必要再挨一針,這就讓整個社會的免疫防線露了些破綻,有研究說群體免疫力這東西,不是一錘子買賣,得動態維護。
外邊的環境也幫了病毒一把,五一小長假,憋了許久的出行熱情一下子爆發,南來北往的人潮,無形中給病毒傳播鋪了條“高速公路”。
不管是熱門景區里人擠人,還是回家探親時一大家子團聚,都客觀上讓病毒有了更多跟新宿主“親密接觸”的機會。
隨著日子慢慢回到正軌,公共場合戴口罩的人明顯少了,大家伙兒心里那根弦兒,似乎也松了不少,很多人覺得新冠已經是“翻篇的事了”,這種想法一多,病毒可不就樂開花了。
再加上春夏換季,天氣忽冷忽熱,也容易讓呼吸道病毒活躍起來,2025年初流感病毒不怎么活躍,反倒給新冠騰出了“表演舞臺”。
四五月間,全國新冠陽性率確實噌噌往上漲,有些地方甚至翻了一番,去門診看“流感”的人里頭,一查,結果是新冠的比例,一度比普通感冒還高。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重癥患者的比例比早先低了些,但感染的人多了,重癥的絕對數目一上來,醫院還是會感到壓力,從地方上看,南方省份這會報告的感染人數,似乎比北方要多那么一點。
感染人群的年齡也不再是我們老人孩子首當其沖,反倒是15歲往上的青壯年成了主力軍,這大概跟他們社交圈子大、出門機會多有關系,孩子們活動范圍相對固定,受到的沖擊反而小一些。
香港、澳門等地爆出重癥甚至死亡病例,特別是關于兒童感染后遺癥的報道,像一聲聲警鐘,提醒我們別把新冠不當回事,哪怕它多數時候看著挺溫和。
真的就甩不掉了嗎?
面對這個總在變臉、又趕不盡殺不絕的對手,我們不得不學著跟它“和平共處”,這不是說徹底躺平,也不是草木皆兵,而是摸索一條科學應對、動態平衡的路子,既要護好自己,也別耽誤了正常日子。
專家們大多判斷,眼前這波小高潮,是太多“巧合”雜交到一起的結果,不太可能再鬧到當年那種全國上下嚴防死守的地步。
隨著感染人群的消耗和天氣轉暖,估計到六月前后,這股勁兒就該泄了,病毒現在這點“小得意”,可能也就是在整體低迷的大環境下偶爾“刷個存在感”長不了,但新冠畢竟是個能要人命的傳染病,特別是對那些高危人群,給自己建個多層次、日常化的防護網,比啥都強。
要勤洗手、多通風、在人多又不太透氣的地方戴好口罩,還有保持點社交距離,這些老生常談的法子,簡單但管用,有條件的話,及時打一針針對新變異株的疫苗,對提升自己和大家的免疫力還是很有用的,特別是上了年紀、有基礎病,或者很久沒打過疫苗的朋友,更得當回事兒。
萬一真“陽”了,尤其是那些高風險的朋友,一旦覺得不對勁,趕緊去看醫生,聽大夫的,別自己瞎扛,免得小病拖成大麻煩,家里人要是也看著像,盡量自己隔離開,別在屋里頭傳來傳去。
醫生們也在不停地給大家伙兒科普健康知識,說說當前的風險情況,通過各種法子告訴大家最新的病毒動態、怎么防、不舒服了去哪兒看,這樣能讓大家心里有底,少點瞎琢磨。
每一次感染高峰,都是對我們醫療防疫體系和社會整體抗壓能力的一次小考,我們得認清一個現實,在往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新冠病毒很可能就以一種更“接地氣”的方式,跟我們長期做伴了。
就連歌神陳奕迅中招,告訴大家病毒面前,人人平等,它可不管你是誰,干什么的,當一個病從突發危機,慢慢熬成一種得長期面對的健康麻煩,我們的心態、法子,乃至整個社會怎么轉,都得跟著變。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