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陽了!”
最近,社交媒體上關于新冠“二陽”“三陽”的議論如潮水般涌現,熟悉的抗原兩道杠再次刺痛人們的眼球,別以為是小范圍現象,官方數據敲響警鐘!
國家疾控中心的最新監測報告證實:從三月底開始,新冠病毒的檢出率確已抬頭,尤其在南方部分地區,呼吸道病例中的新冠陽性比例甚至連續數周壓過流感,再次成為“頭牌”。
從三月底到五月初,新冠病毒的檢出率確確實實畫出了一條上揚曲線,流感樣病例中的新冠陽性率竟翻倍不止,新冠陽性比例從7.5%一路竄到了16.2%。
住進醫院、病情重一些的,新冠的身影也跟著往上爬,從3.3%悄悄增加到了6.3%,一樣連續幾周占首位,難道我們又要進行線上學習、居家辦公了嗎?
季節換檔,人群流動
這股子勁兒,怎么說呢,好像在南方鬧得更兇一點,不過,那些先開始冒頭的省份,現在增長勢頭已經有點放緩了,說明可能快到頂或過了。
那么,為什么新冠感染又活躍了呢?究其原因,一個因素是今年二月份流感消停了,那波是近三年最小的全國性流感,結果反而讓大家對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免疫力有點下降。
再就是,距離上一次主要由奧密克戎引起的感染大潮已經過去一年多了,通過自然感染得來的免疫屏障,體內的抗體水平早已大打折扣,幾乎沒啥保護力了。
除了免疫力這茬,環境和人的活動也給病毒傳播添了把柴,眼下正是春夏之交,天氣忽冷忽熱,早晚溫差大,本來就是感冒這些呼吸道病容易找上門的時候。
身體得適應變化,稍不注意就可能給病毒可乘之機,更別提五一假期連著來,大家走親訪友、聚會吃飯,人流規模大,這種跨區域、密集的社交活動,無疑給病毒的擴散和傳播鋪好了路。
這波峰,啥時候能過去?
不過,老百姓最關心的,肯定還是這波會鬧多久?會不會又把日子攪亂?今年高考會再次被影響嗎?專家解讀說,此次的新冠更像是流行周期里的小波峰,持續時間不會太長。
預計六月五號前后,全國哨點醫院流感樣病例里新冠的陽性率有望回落到8%到10%,到了六月中下旬,可能進一步降到5%甚至更低。
這對于馬上要高考的學生和家庭來說,無疑是個定心丸,雖說整體風險可控,大部分人癥狀也輕,但這不代表可以完全放松警惕。
尤其是對于家中有老人、孩子或有基礎病的人而言,一旦感染,后果可能嚴重得多,但對于普通大眾來說,不用過度恐慌。
日常習慣,筑起最牢防線
在日常中,我們要學會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這些是抵擋病毒包括新冠的“萬能藥”。
現在天也暖和了,要學會勤通風,早晚開窗半小時,讓屋里的病毒沒法藏身,出門的時候也盡量在人多、密閉或半密閉的地方自覺戴好口罩,能有效擋住飛沫。
從外面工作或學習回家后,也要第一時間使用洗手液進行洗手消毒,尤其是坐了交通工具的人更要及時洗手。
這些都是外在的方法,我們還要學會提高自身的能力,比如練好自身免疫力,每天運動半小時,走走跑跑都行,身體活力強抵抗力自然高。
吃得均衡,肉蛋奶要夠,蔬菜水果多,維生素微量元素別少,睡夠7、8小時,讓身體充分休息等等也都是抵抗一切外來病原體最硬的底氣。
當然,假如自己真的出現發熱、咽痛、咳嗽、乏力等呼吸道癥狀,要及時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必要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這既是為了自己,也是避免延誤病情或造成進一步傳播。
這些周而復始的提醒,不是啰嗦,是在跟病原體長期共存中學來的經驗,每一次所謂“抬頭”,都是對公共衛生體系的考驗,也是提升個人健康素養的機會。
如何在常態里既保持警惕又不焦慮,既做好防護又不影響生活,是我們接下來要繼續思考和實踐的功課,病毒咋變不好說,但我們自己筑起的健康防線,永遠是最靠譜的依靠。
結語
有人說:“怎么又是特朗普,又是新冠,感覺又回到了那一年。”雖然是玩笑話,但不得不說,人類與病毒的博弈也從未停止。
與其說是回到過去,不如說是學會了與變化共存,在一次次起伏中,我們對病毒的認知在加深,應對的經驗在積累。
保持一份理性的警覺,輔以科學的行動,這大概就是當下我們能給予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守護了。
畢竟,健康這場戰役,每個人都是自己最重要的防線,而生活,總要在前行中找到那個新的平衡點。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