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電視劇《北上》里慈愛可親的馬奶奶嗎?
劇中的她,簡直就是愛的化身,對待每一個孩子都是那么的有耐心,每次看到她,就跟看到自己的親奶奶一樣。
后來馬奶奶一離世,花街小院里的孩子們也都一夜長大了。
因為再也沒有了奶奶的庇護……
講真,薩日娜老師,真的很擅長演繹這種骨子里帶著慈愛和堅韌感的角色。
她憑借出色的實力,以及一部部經典作品,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國民媽媽”,“國民奶奶”。
可誰能想到,其實她年紀和伊能靜一般大。
《北上》里演謝老大的胡軍,都要比她大半歲呢!
也難怪,薩日娜老師的定位,一直都是老旦。
即便演技如此出神入化的她,也曾經因為“顏值”的問題而多年無戲可拍。
要知道在娛樂圈,顏值常常是敲門磚。
但對薩日娜來說,這張“磚”卻一度成了絆腳石。她不是那種第一眼驚艷的女演員,圓臉、質樸的氣質讓她早年屢屢碰壁。
導演們直言不諱:“你不夠漂亮,演不了主角。”
甚至有人建議她轉行。
可誰又能想到呢,這個被嫌棄“不夠美”的女人,后來成了觀眾心中最接地氣的“國民母親”,用演技征服了無數人。
薩日娜的演藝之路充滿坎坷。
1990年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后,她滿懷熱情跑劇組,卻總被拒之門外。
最艱難時,她整整6年無戲可拍,全靠丈夫潘軍的工資支撐家庭。潘軍也是演員,收入并不豐厚,但始終鼓勵她:“你是金子,總會發光。”
那段時間,薩日娜在家洗衣做飯,偶爾跑龍套,甚至想過放棄。
可每當看到鏡子里自己的眼睛,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又上來了——
她堅信,演員靠的是實力,不是臉蛋。
轉機出現在1995年。
導演楊陽籌拍《牛玉琴的樹》,需要一個能扛起農村女性角色的演員。薩日娜的樸實和堅韌打動了導演,她終于拿到了人生第一個女主角。
為了演好治沙英雄牛玉琴,她跑去陜北體驗生活,和農民同吃同住,手上磨出繭子,臉上曬脫了皮。
這部劇讓業內看到了她的爆發力,也開啟了她的“母親專業戶”之路。
真正讓薩日娜家喻戶曉的,是2008年的《闖關東》。
她飾演的文他娘,是朱開山的妻子,一個堅韌、慈愛又充滿智慧的山東母親。
劇中有一場戲:
全家逃荒時,文他娘把最后一口餅子塞給兒子,自己偷偷啃樹皮。
薩日娜的表演沒有一句臺詞,卻用顫抖的手和含淚的笑讓觀眾瞬間淚崩。
這部劇收視率破10%,成為年度現象級作品,薩日娜也憑借這個角色拿下飛天獎和金鷹獎雙料視后。
有觀眾感慨:“看她演戲,就像看見了我自己的媽。”
薩日娜的經典角色遠不止于此。
《大染坊》里,她是含辛茹苦撫養非親生孩子的周翠;
《小姨多鶴》中,她將張石匠老伴,心地善良的關小腳這個角色,那隱忍與母愛刻畫得入木三分;
《笑著活下去》里,她是溫柔善良,極好極好的養母,小時候看一次哭一次;
《人世間》里,她飾演的周母更是讓無數人想起自己的家庭。
還有《抓娃娃》里,和藹可親,博學多才的奶奶。
這些角色跨度極大,但薩日娜總能抓住靈魂——
她習慣觀察生活,菜市場的大媽、胡同里的鄰居都是她的“老師”。她說:“演戲不是演自己,是演眾生。”
臺前的光鮮背后,是薩日娜近乎執拗的認真。
為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里一個燒開水的鏡頭,她反復練習了20多次,直到導演喊停還嘀咕:“壺嘴冒氣的弧度不夠自然。”
合作過的演員評價她:“薩日娜的戲,是拿命拼出來的。”
如今,薩日娜早已成為業內公認的“戲骨”。
但她依然低調,不炒作、不參加綜藝,偶爾露面也是談角色。有人問她是否遺憾年輕時沒靠臉吃飯,她大笑:
“我這長相多好啊,能演老百姓,能演英雄,還能演一輩子媽媽——這是福氣!”
或許正是這份豁達,讓她用演技證明:真正的演員,從來與年齡無關。
從被嫌棄到被尊重,薩日娜用了30年時間講述一個簡單的道理:
觀眾最終記住的,永遠是那些扎根生活的靈魂。正如她常說的一句話:“角色無大小,演好了,都是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