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血糖總是偏高,可他飯量并不大,白米飯吃得也不多,一天三頓都挺清淡的,為什么醫(yī)生還建議他控制主食?”
說話的是一位女性公務員,她父親剛做完年度體檢,空腹血糖比去年高了不少,還伴有飯后血糖延遲恢復的現(xiàn)象。
面對這樣的結果,她認為并沒有在飲食上“犯錯”,主食該吃的吃,甜食基本沒有,難道問題出在看似無害的米飯上?
這個問題其實很典型,也很具普遍性,很多人都誤把“吃多少”當作問題核心,卻忽略了“吃的結構”和“吃進去的是什么”。
很多人誤以為糖尿病主要跟糖果、飲料這些顯性糖源有關,而忽略了真正影響血糖節(jié)律的,往往是主食的種類、加工方式與消化速度。
那些看起來“健康”“傳統(tǒng)”的主食,其實早已成為慢性血糖波動的隱形推手,尤其是在習慣性食用白米飯、面條、糯米點心的地區(qū)。
關于米飯與血糖的關系,大部分人理解都過于粗淺,問題不是出在米飯作為主食的本質,而是米飯代表的食物類別——精加工谷物制品。
這類主食結構單一,纖維含量極低,升糖速度極快,其進入體內無需復雜消化過程,很快分解為葡萄糖入血,從而引發(fā)胰島素快速分泌。
這種“快速吸收—急劇反應—短時間飽腹—迅速饑餓”的過程,會反復刺激胰島β細胞,久而久之,導致胰島功能受損,血糖調控能力下降。
白米飯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谷物加工過程中,大量膳食纖維、維生素B族、礦物質等營養(yǎng)物質被去除,只剩下精白淀粉,這些淀粉結構簡單,幾乎是純粹的高升糖負荷物質。
尤其是早餐和晚餐攝入高GI主食,會導致全天血糖波動更大,而不是穩(wěn)定的線型曲線,這種血糖波動不僅加速胰島素抵抗形成,還會影響脂質代謝,使高密度脂蛋白下降、甘油三酯上升,加重代謝負擔。
更容易被忽視的是糯米類食物,很多人把它當成節(jié)日美食或早餐常選,像糍粑、湯圓、糯米飯、粽子、糯米雞這類食物在很多家庭中頻率并不低。
糯米的直鏈淀粉含量極低,幾乎都是支鏈淀粉,這種結構更容易被α-淀粉酶分解,升糖指數(shù)遠高于普通大米。
糯米的升糖指數(shù)高達87左右,接近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一份糯米食物下肚,血糖反應幾乎是瞬時拉升,尤其在沒有搭配蛋白質、脂肪的前提下,更容易誘發(fā)血糖劇烈波動。
很多人覺得自己吃得不多,每頓不過是一碗米飯、一份湯圓、一小塊粽子,但問題在于這種習慣持續(xù)多年,沒有任何粗糧或低GI主食做干預,血糖就像繃緊的皮筋,在高反復刺激中慢慢松弛失控。
與其擔心“今天吃了什么”,不如問“我連續(xù)十年都這么吃了嗎”,這是結構性飲食習慣對代謝系統(tǒng)的慢性壓迫。
很多家庭之所以偏愛米飯,是因為它“好消化”,特別是對老人、小孩、體虛者,但這也正是問題所在。
太容易消化的碳水意味著身體不需額外投入代謝成本,這種“省事”行為實際上削弱了胰島對碳水反應的彈性。
年輕人尚可通過運動提升胰島素敏感性,而中老年人代謝率本就下降,再疊加長年精米精面,胰島素調節(jié)機制就越走越窄。
從血糖管理角度講,主食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懂得調整結構,粗糧雜豆、全谷物、帶皮紅薯、燕麥、藜麥這類主食。
因為富含可溶性和不溶性纖維,不但升糖慢,還能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腹感,同時降低胰島負荷。
主食調整的效果是累積性的,不是今天換了粗糧,明天血糖就正常了,而是需要穩(wěn)定堅持、長期配合飲食節(jié)律與進餐速度,真正出問題的,不是吃了什么食物,而是食物結構沒變、節(jié)奏沒變、行為沒變。
還有一個被人低估的因素是主食與其他營養(yǎng)的配比,很多人習慣一碗米飯配一點青菜,或吃個粽子就當一頓飯,這種高碳低蛋白、低脂肪的結構本身就讓血糖更容易劇烈波動。
蛋白質和脂類的協(xié)同攝入能顯著延緩碳水吸收,減輕胰島負擔,低碳不等于光吃蔬菜,關鍵在于主食之外要有充足的調節(jié)因子,血糖波動的大小,不只是由主食決定,而是整餐結構配合后的綜合結果。
如果一個人已經確診糖尿病多年,每天通過藥物控制血糖,也注意飲食,但主食仍以精白米面為主,那是否可以不再過多干預主食結構,只要不超量就行?
藥物控制能維持表面血糖指標穩(wěn)定,但對胰島功能的保護作用有限,長期服藥狀態(tài)下,若飲食結構沒有變化,胰島β細胞仍處于高負荷狀態(tài),最終會出現(xiàn)功能耗竭。
這意味著,血糖雖暫時控制住了,但糖尿病的自然進程并未減緩,一旦出現(xiàn)應激、感染或藥物依賴性增強,血糖就會迅速反彈,甚至進入并發(fā)癥期。
所以結構干預仍然是核心,就算是在穩(wěn)定服藥狀態(tài)下,如果能通過主食結構調整,讓胰島負荷降低、波動幅度變小,哪怕血糖指標未出現(xiàn)明顯下降,也是在延緩病情發(fā)展。
真正能讓糖尿病穩(wěn)定的是行為結構,而不是單一的藥效,明面上的血糖不是唯一參考指標,結構上的干預才是真正決定糖代謝穩(wěn)定的關鍵點,能否接受這一點,決定了糖尿病能否被真正“管理”而不是被“應付”。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咨詢專業(yè)醫(yī)生
關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qū)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叢媛.應用食物升糖指數(shù)為糖尿患者做飲食指導, 山西醫(yī)藥雜志(下半月刊) ,2010-11-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