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逛博物館已經成為很多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可以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我省不少中小學也紛紛利用起豐富的博物館資源,開設了有關課程,有些學校更是直接把課堂搬到博物館里去,引導學生們在豐富的文化之旅中感悟世界。
在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校園,一排手抄報吸引大家注意。不久前,學校組織學生來到下馬坊遺址公園,以研學的方式讓孩子們合作研究“解碼下馬坊”。不僅如此,每年春天,學校利用周邊資源開發“大學校園行”,學生們在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感受著國防科技的脈動,在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觸摸七千年碳化稻粒。
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黨支部副書記許小娟說:“學校周邊有南京博物院、明孝陵博物館都是很好的教育資源,我們的孩子作為明孝陵博物館紅領巾講解員,通過實地講解豐富了小朋友歷史知識,鍛煉能力。同時,博物館課程實地進行課堂教學,以更好的動力驅促他們更好的學習知識?!?/p>
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博物館也成為學生們學習的重要平臺之一。此前,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提出“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與途徑”“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等舉措。比如,開發博物館系列活動課程,充分挖掘博物館資源,研究開發自然類、歷史類、科技類等系列活動課程,豐富學生知識,拓展學生視野。
不少學校與博物館合作,開設校本課程。比如南京市長江路小學,結合周邊南京市六朝博物館資源,不僅帶著學生走進博物館,還邀請博物館工作人員走進校園,給學生們帶來“非遺大餐”。南京市中山小學,以博物館資源為依托,設計豐富多彩的寒暑假作業,以跨學科的方式,引導學生研學游。
淮安市淮海小學結合館校特色課程,融入淮安市博物館的豐富資源,打造跨學科、沉浸式學習體驗。淮安市博物館講解員宋璟說,課程采用“雙師授課”模式,由博物館專家和學校教師共同執教,通過實物觀察、實驗探究、場景還原等方式,讓知識“活”起來?!白匀徊┪镎梗瑸榇蠹姨峁┓浅6嗟牡V石、化石、生物標本還有復原模型,幫助孩子們將零散以及抽象的知識,通過聽、看、模、問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非常立體的知識網絡,為校內學習做了一個非常有效的補充?!?/p>
推進館校合作共建,才能更好地讓博物館課程融入學校教學,建立第二課堂。在淮鹽文化博物館,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第三附屬小學的學生們開展運河鹽文化主題研學暨閱讀推廣活動,以鹽河文化為載體,學生們了解淮鹽的起源流變、工藝革新以及在國計民生中的地位。
(江蘇新聞廣播 沈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