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時,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昆明一位22歲的女生。去年底她跑了幾趟市場,精心選購了一只兩個月大的土松犬,取名“愷七”,希望能借此開啟一段新的生活。但小狗到家第二天就生病了,治療一個月后死亡。她找商家,不但協商不成,商家還對她進行了辱罵和威脅。在警方調解下,她已不指望賠償,只是希望商家今后別急著給幼犬洗澡,給狗打完三針疫苗。但店主回應:“你太理想了,這個成本誰來承擔?”
這正是“星期寵”亂象中的一個明顯錯位:消費者把寵物當作陪伴和情感寄托,但在交易鏈條里,它們只是被視為貨品。
中國寵物家庭滲透率已達約22%,寵物市場不斷擴張,但售賣時寵物健康是否達標、是否完成免疫接種等,目前都缺乏具體監管。審理“星期寵”第一案的法官指出,這是目前法規和制度覆蓋不到的灰色地帶。受訪的十多位消費者也提到,一旦維權,寵物店就以“你不會養”“先天有病”等理由推脫責任。
再向交易上游追溯,常有說法認為“星期寵”多來自東北。這次采寫鞍山的寵物產業,我實地探訪后發現,不能簡單貼標簽,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交易鏈條本身的不透明和不規范。
鞍山的養殖戶多為小規模個體,沒有穩定銷售渠道,只能依賴中間販子。繁育戶并不愿意出售病寵,因為這會影響售價。一個細節是:清晨5點,在鞍山的寵物市場,幼貓幼狗多由散養戶騎車或開車送來,被悉心照顧保暖,但中間商收購后就將它們直接裝進了大鐵籠。低齡幼寵因更易售出成為主要交易對象,但它們往往來不及打疫苗,感染風險高,加之運輸環節缺乏規范,多次轉手后健康狀況早已不可控。
許多愛寵人士都認為,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但“領養代替買賣”尚屬遙遠,無論國內外,寵物交易市場體量龐大,并在持續擴張。過去一些被忽視的問題,如今需要被正視。
已有部分地區著手治理,例如鞍山引入協會管理,推動養殖戶植入芯片、直播帶貨等,以減少中間環節和“貨不對板”問題。但要真正建立規范的寵物交易體系,還需農業、市場監管、公安、生態環境等多部門協作,從源頭到終端形成閉環。
發于2025.5.17總第1187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星期寵”亂象何解
記者:楊智杰
編輯:黃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